正文 第1章 序(1 / 1)

走近“瑞金模式”

榮彬同誌誠邀我為本書寫序,我極力推辭,因為我來寫序實感自己分量太輕,但又礙於感情,隻好拙筆寫上幾句感言。我與榮彬同誌共事多年了,他的工作簡曆比我還簡單,就是一個單位——紀念館。他從講解員幹起,到副館長,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於文物與博物館事業,可以說紀念館是他成長的土壤,蘇區曆史是他馳騁的天地,在文博領域裏成就了他的才華,陶冶了他的品性情操,同時也留下了他深邃的人生軌跡。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他就開始習作,在報刊上發表作品,之後筆耕不懈,不僅在文博和蘇區史上提出了不少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還寫些通訊、散文、隨筆等,在省內外頗有影響。

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很努力,有著“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一種堅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他掃除層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從一名初中畢業生,自修考取江西師大曆史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先後在舊址管理所、保管陳列部、群眾宣傳工作部、辦公室供職過,現任副館長,無論是在基層還是在機關,無論是管理還是繁雜事務,從未放鬆對文博和蘇區史的研究。多年來,他在保管陳列、史料編研等業務工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參與編撰了大量叢書,舉辦了幾十個陳列展覽,經常以文赴會,參加全國學術交流,有的還獲得全國性獎項;於2007年11月破格獲得了副研究館員職稱,並受聘於江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專家組;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還被抽調參加了國家博物館、江西省委宣傳部、贛州市委籌辦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中央蘇區革命傳統主題展覽》進京展,同時載譽歸來。我為他取得的成績感到格外高興。

楊榮彬同誌為文選取名為《紅都拾遺》,既說明這批習作是他工作中補錄遺漏所得,可以當作外傳、雜談,也表達了他謙虛的一麵。這本文選,從大量公開發表的作品中挑選出60餘篇,按內容分為五輯,包括“館情點滴”“文博散葉”“史海雜談”“人物風采”“紅都隨感”,內容豐富,涉域寬廣,凝聚了作者的大量心血,從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悟,體現了作者的認真求索。文選的麵世不僅是對作者,還是對瑞金館都是一件好事、喜事,作為同事,我更是為之振奮,在此謹致祝賀!古來成大功立大業者,惟刻苦自勵,勤於做事,以耐久之精神為之,希望榮彬同誌繼續努力,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是為序。

鄒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