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這韃靼人當真是獅子大開口,幾十萬的糧草物資還不夠,還要給他們送大夫,送鐵匠、木匠。”
看完這份八百裏加急上寫的內容,弘治皇帝龍顏大怒。
“陛下息怒,保重龍體!這韃靼人不過就是想趁機多從我大明獲取一些好處罷了!但他們可以開出條件,我們自然也能還價。大夫可以派給他們,木匠和鐵匠也不是不行。隻要控製好人數,他們有再大的野心也需要多年的積累方可成勢。”
劉健當即站出來,表示:陛下你莫慌,韃靼人胃口再大,隻要我們不給他喂,讓他繼續保持一條半飽半餓的狀態,那他今後會一直依賴大明,這完全就符合太子殿下提出的養狗的戰略思想。
“劉卿家覺得朕應該給他們多少人?”
冷靜下來的弘治皇帝又開口詢問劉健。
“救死扶傷的大夫二十,木匠和鐵匠各三十,剛好八十人。”
八十人?
群臣聽到首輔劉健這個數字,聽起來倒是很吉利,可人家韃靼能不能接受才是關鍵。
“嗯,還不到一百人,就算給他們也無大用。不過,朕擔心那達延汗隻怕不會輕易同意!”
“陛下不用擔憂,那達延汗並未提到具體的數額。從這一點不難看出,此人對我大明也同樣很忌憚,不敢太過強硬。若是我們不答應,到時候雙方開戰,對他們韃靼來講也並非是一件好事。”
眾人聽完劉健的分析,頓時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說的對啊!我大明乃天朝上國,幅員遼闊,國力不知比一個小小的韃靼部強盛多少,韃靼人這次就是看到了有甜頭可拿,故才提出這等要求。
“臣也讚同劉閣老之論,那韃靼部不過是草原上的一個部落,就算稱霸草原,剛剛又和瓦剌部經過一場內部爭鬥,急需休養生息,簽訂完這份盟約,必不敢再有異動!”
謝遷這時上前進行補充,分析得角度更加全麵,弘治皇帝聽得頻頻點頭。
一個好漢三個幫,身為一國之君,隻要能知人善用,能給自己省不少事。
“那就依劉愛卿所奏,再給那些韃靼人一些好處,讓他們一吃吃飽了。”
此事議定,一位大臣又將太子在西山一事提了出來。
“啟稟陛下,太子殿下在西山招攬了一批西洋人,且對其予以重任,此事不知是好是壞。”
提出此事的官員是名禦史,對小朱在西山的所作所為也是經過了一番詳細的調查才在朝堂上提出來。
他這一提不要緊,大殿上不少大臣也紛紛開始議論太子現在在西山上幹得那些事。
西山沒有被封鎖,小朱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群臣百官的眼底之下。
作為大明朝的儲君,東宮太子,現在正是在詹事府學習治國理政之道的最佳階段,可朱厚照卻帶著東宮的人去了人煙稀少的西山上。
群臣們不解,百姓們也看不懂。
“陛下,太子殿下已經去西山快十日了,現在整座京城內外都在議論太子不像一個太子,竟然跑到西山上亂開亂伐,還傳出說要開挖山上的礦石。陛下,這哪是當朝太子該做之事?還請陛下下旨請太子回東宮,也好讓詹事府的人繼續給太子講課。”
“臣附議!”
“臣也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