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九子戒指(1 / 2)

第四章因為曾經失去過。所以現在更珍惜!一個清涼的小溪旁一名少年望著水麵的自己,滿身傷痕的身體,俊美的外表,古銅色的皮膚。一雙可以迷倒萬千少女的眼睛什麼,如今十五歲的他。少年舒服地伸了伸懶腰:“哈哈,真是痛快啊。嗯~,好久沒有這樣了呢!!!”忽然少年猛的往水麵紮去,看到這裏大家也會想到了少年就是百裏軒。十年過去了,當年那個稚嫩的小孩如今也成為一名俊俏的少年。不得不說歲月的精心刻畫。“哈哈哈”百裏軒從水麵浮起。突然百裏軒右手一熱,一個紫色的戒指出現在他的無名指上.上麵刻畫著不知名的花紋,慢慢地戒指融入了百裏的身體裏。“啊~”百裏;啊‘的一聲倒在了水麵。百裏並不知道在他的體內正有幾個似龍非龍的怪物正在聊天。龍生九子之一囚牛願做琴頭聽音律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傳說,龍頭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位富有音樂天賦的龍子,不僅出現在漢族的胡琴上,在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著囚牛揚頭張口的形象。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戰神,恩怨必報睚眥,是老二,傳說生得豺首龍身,平生性格剛烈、好鬥喜殺,是龍子的戰神。睚眥發怒時瞪起的凶惡眼神,也被古人用來描述“怒目而視”,《史記》司馬遷對“範雎報仇”一段的評價,便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於是,誕生了“睚眥必報”這個成語。睚眥好殺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劍刃身與手柄接合的吞口處,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因為帝王們都相信睚眥能克煞一切邪惡。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殿角排頭兵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麵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嘲風便是第二位。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製度,隻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這10隻神獸,取意“十全十美”,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吼聲驚四座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妄以借此趕走鯨。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如今,在全國大地,幾乎每一口古鍾上,都有蒲牢的身影。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香爐獅子座狻猊,又名金猊、靈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雖然相貌凶悍,但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狻猊也作為文殊菩薩的坐騎。如今,在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還留著古人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排行第五,這座廟又名“五爺廟”。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力拔山兮馱功德霸下,又名贔屭,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第一種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第二種傳說,龍子們曾下凡助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可當它們要回天庭複命時,朱元璋的四子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不想放它們走,便對霸下說:“你若能馱動太祖皇帝的功德碑,我便讓你回去。”霸下不知是計便答應下來,那知馱上後再也無力彈動——因為功德是無量的霸下從此被壓在功德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