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有百年的文化積澱,它無疑是學校發展的內在潛力。可是,有的時候,它也會背負太多的沉重,積壓太多的矛盾,成為學校騰飛的障礙。七年前的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正是徘徊於文化積澱與沉重矛盾之中的一所學校。所以,當年輕的張萍從一個“小不點”學校走馬上任到這所大學校之後,在老師們的心裏自然會掀起一番波瀾,而且是擔心多於希望,疑慮多於信任。然而,張萍就是張萍,她卻信心百倍地走到了全校師生的麵前。

六年風雨,六年裂變,竟然有了今天的巨大飛躍。於是,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的正麵信息一次又一次地向外傳遞,教師與學生的精神麵貌一天又一天地發生變化。於是人們驚奇地發現,這所學校舊貌換新顏的還不隻是它的外在形態,更有彌散於整個校園裏的精神氣場。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當今的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已經有了流動不止的生命活水,師生看到了它生機勃發的英姿,原先潛藏的激情澎湃而出。於是,一個又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脫穎而出,一個又一個的學生成為當代優秀的少年。

是什麼使這所有過輝煌而又經曆過滄桑的老校如此迅速地亮相於世人麵前的呢?張萍當然功不可沒。

沒有不想發展的教師,也沒有不想成長的學生。絕大多數的人,都不願在一潭死水裏消極地生活,都想到大海裏自由地遨遊。

中層競聘上崗、全員聘任製是激活教師潛能的重要舉措。可是,這也要擔當很大的風險。習慣了“風平浪靜”的教師特別是中層幹部,對於這種“上”“下”未卜的競爭,有點期待,也有點恐懼,有點興奮,也有點疑慮。可是,張萍的“零操作”,第一次就大獲全勝;隨後一年一度的競聘上崗都是一律的零風險。更重要的是,大家認可了這種競爭,尤其是在這種競爭中建成了有識之士施展才華的“賽馬場”,無需伯樂,“千裏馬”照樣可以馳騁於疆場。於是,幾乎人人都在躍躍欲試,人人都想超越他人和超越自己。發展,就成了必然之勢。正是在這種“大風大浪”的搏擊中,張萍的信任指數一次又一次地飆升,師生的積極性也一次又一次地高漲起來。負麵的信息沒有了市場,正向的能量不斷擴展,師生的心裏充滿了陽光。

支撐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發展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教師文化品位的提升。所謂文化,說到底就是以文化人。通過文化來改變教師的生命狀態。張萍高度重視教師的讀書與培訓,借此來提高全校教師的文化品位。全國文化教育界的高端學者,一個又一個地被張萍請來,讓全校教師直麵名師、專家甚至大師。而一些高品位的圖書,也逐漸走進教師的閱讀視野。於是,他們的精神世界變了,他們對人生的意義有了新的詮釋,對學生的關注與成長有了新的追求。我曾幾次到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給老師們講課,總是感到老師們對於他們自身發展已經有了一種自覺的追求,已經形成了一種風尚。當教師有了文化,有了精神支撐之後,學校發展也就有了不竭的動力。張萍所追求的享受教育進而享受人生,自然也就化成了美好的現實。

張萍有著管理的天賦,有著特殊的管理敏感。學校管理中的很多棘手的問題,到了她的手下,大多可以得到“披荊斬棘”般的解決,讓你感到幹淨利索得如庖丁解牛一樣從容甚至有點審美的況味。當然,這種天賦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她對師生的真誠的愛,對學校管理的研究,對外地經驗的學習,以及流動不止的創新精神在悄悄地起著作用。所以,她不但有了管理上的話語權,而且也有了行動上的指揮權,以及得心應手的審美快樂。

所以,當基本確定新任區教育局副局長這個角色之際,她並沒有多少興奮,對我說起此事的時候,眼裏貯滿了淚水。並不是說她不想在更大的範圍更好地為教育服務,而是她舍不得濟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因為這裏融進了她太多的心血,太多的感情。

是的,與張萍相識的這七年中,她作為校長的精彩一直在我的心裏回旋。於是,我想,如果不將這些精彩用文字留存下來,對於她來說,特別是對於更多的希望作為“他山之石”的校長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所以,盡管工作異常緊張,還是用了十幾天的時間,通過QQ,與她進行了比較係統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她思維敏捷,令我振奮。所以,我愈加覺得這本書有其出版的價值與意義。相信很多校長從中會學到真正的治校之道,用之於自己的管理之中,並取得一定的成效的。

由於全是即興而言,其中很多內容不免有失偏頗甚至謬誤之處。好在這本書稿還要經過讀者們的“拷問”。我們期待大家的批評指正,並表示由衷的謝意。

陶繼新

2010年6月27日於濟南

初到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