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誤,是青春期的特權。青春期是一個獨立的時期,叛逆是必然的表現,因為要展現自我,挑戰權威,“犯錯誤”是一種打破固有秩序的體現。

青春是如此美麗

經常,當魯魯發現我正滿懷欣賞地望著他時,他會嘿嘿一笑,用我的口氣說出一句:“風華正茂!”那種自得又愉悅的表情令我無限憐惜又感動。他那種自信是發自內心的,那種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讓我也情不自禁被感染。

回想在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似乎很缺乏這種心情,很難從內心裏感覺自己風華正茂,為自己自豪和喜悅,反而經常有種壓抑和自憐。

一般人的青春常常是以一種“強說愁”的基調進行的,但在魯魯身上,我看到真正的樂觀、開朗、自信、愉悅,似乎在他這裏青春才真的是一股充滿活力的清流,生機勃勃而又美麗,不像我們的青春,雖然有活力,卻常常是野蠻而紛亂的,充滿破壞力。

魯魯的青春更有建設性,更有包容力,更有孕育的性質,這大概是時代的特征。他們不僅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在精神上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關愛,所以他們的內心更加坦蕩和豐厚,就像沒有經過摧殘的森林,各種生命都蓬勃地生長著。

進入高中以後,魯魯已經是個身高一米八幾,滿臉青春痘的大男生。除了一貫的淡定,他突然就變得激情昂揚,整個身心煥發著澎湃的活力。他一連做三節課數學題,可以做得“太爽了”;在食堂一邊吃飯一邊背托福單詞,會“有種風騷的感覺”;考AP 一口氣報了三科,沒想到風險,隻覺得“傲視群雄,太有優越感了”……

他用“激情”“爽”“瘋狂”“風騷”“優越感”這樣的詞彙來形容學習,可見學習對他來說已經不是一個負擔,而是一種刺激,是荷爾蒙的一部分。這是一種最強勁的動力,按弗洛伊德的說法,一切創造性活動都與荷爾蒙有關,學習能學到讓荷爾蒙爆發的程度,那真是太可怕了,不可阻擋啊。這也是為什麼一些男生在青春期會突然發力,成績飛躍直上的原因。當然,如果荷爾蒙的能量用在了錯誤的地方,其負能量也是很可怕的。在學習中就能體驗到能量爆發,愉悅而充實的感覺,那學習是一件多麼痛快的事。

除了學習,他們班上的每一個同學都在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的做公益,有的參加社團活動,有的進行藝術創作,還有的體育能達到參加國際比賽的水平。他們的青春之豐富,讓我不得不感歎,這才是青春啊!

每周回家,他仍然會上網,但玩遊戲的熱情已經下降,更多的時間是在查資料,看電影,聽歌,和同學聊天,在鍵盤上打字到深夜,保衛他們學校,和別人論戰。

他有熱情去長城向中外遊客介紹扶貧公益項目;他有勇氣去參加聯合國青年大會的選拔;他會把美國《獨立宣言》抄下來送給他爸,作為父親節禮物。他寫道:“以上便是《獨立宣言》中關於人類權利和政府作用的論述。我認為這其中的精神是人類之所正應具備的,我們家人也是如此。所以我將其寫下,一是作為給老爸的父親節禮物,二也是為了勉勵咱們一家人。”我讀罷熱淚盈眶,好男兒已經長成,青春是如此美麗,生命是如此美麗,禮讚吧!

男孩的成年禮

澳大利亞教育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一書中講到拉科塔族印第安人男孩成年儀式。

在這個部落,男孩14 歲左右就被送去參加“幻象探索”,或者說啟蒙測驗。

他們被送到山頂,不吃不喝,等待由饑餓引起的幻覺出現。幻覺中將有一個人帶來精神世界的預言。他們在山上能聽見叢林中的獅吼等野獸活動的聲響,經曆種種心理上的考驗。當然,這些聲響實際上是部落裏的男人發出的,他們會在暗中保護男孩。

當男孩戰勝困難,最終回到部落時,部落會舉行儀式來慶祝他的勝利,但在之後的兩年時間裏,他不能跟母親說話。

這之前,拉科塔族的孩子都是住在母親的帳篷或棚屋裏的,就睡在她們身邊,母子之間關係非常親密。“拉科塔人認為,如果孩子剛剛邁入成年就跟母親說話,那麼他將再次掉進女人的世界裏,永遠也長不大,因為重返童年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兩年後,族人會為這些年輕人和母親們舉行一個重聚儀式,但此時他們已經是男人了,能夠以男人的方式與母親相處了。

這實際上是一個成年儀式,將男孩徹底從母親身邊分離出來,使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男人。

青春期之後,孩子就應該有一個“分離”的過程了。“青春期”實際上就已經意味著成人,從動物學的角度,就已經具有生育能力了,不再是被養育者,而是要養育自己後代的成熟個體了。我們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我們會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待孩子嗎?

其實,不僅是孩子,父母也需要這種分離,即使不能如拉科塔人那樣徹底,至少在心理上,我們不能再期待孩子與我們密不可分。男孩到了青春期,如果還和幼時一樣,時時依偎著母親,什麼事都向母親訴說——很多母親可能正為此而驕傲,心裏感到甜蜜幸福——那絕對是不正常的!

男人和女人建立關係,終身都受著他童年與母親關係的影響。男孩和母親的關係,會一直深刻地影響他一生,無論將來和妻子的關係、情人的關係、異性朋友的關係,還是和女上司、女同事、女客戶的關係,他的感情生活中,會一直有著母親的烙印。

拉科塔人的和諧就在於,童年他們受到母親足夠的照料,母親給了他們安全感,他們內心安定而愉悅,對女人以及這個世界,有著本能的信賴;但成年的時候,又能脫離母親而獨立,不再受其束縛,讓自身的能量得以充分發揮。

我們社會中許多家庭則與之相反,孩子該受到嗬護時沒有受到嗬護,該獨立時又沒有獨立,他們一生與女性的關係都充滿著焦慮、緊張、不信任。童年時“怕失去母親的愛”,青春期“怕受到母親束縛”,投射到成年後與異性的關係中,那就是一方麵總是懷疑對方的愛,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一方麵又害怕對方的愛,怕受到控製,失去獨立和自由。這種矛盾,使得他們無法與異性建立信任、尊重、關愛、有責任感的和諧關係,家庭生活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青春期就該離開家

我在體校時就經常想,我幸好離開了家,父母那些不好的性格對我影響沒有太深。現在想來也是這樣,幸好我與家的關係不是很密切,從12 歲開始,我就離開家了,他們對我的影響有限。這之後主要是我自己成長,這對我來說更好。

動物到了青春期都要離開家的。青春期是以性成熟為標誌,性成熟則意味著到了繁殖的時候,繁殖是必須自己去完成的。人類到了青春期,還被稱為少年兒童,還在父母的羽翼下接受教育,這真是個悲哀。

我自己在青春期的時候是十分痛恨這一點的,真希望自己是個動物,可以無拘無束。

人類做不到像動物,但我們可以盡量減少對孩子的束縛,讓他離開家就是好辦法。雖然離開家還是要受管束,但受外人管束與受父母管束不同,外人管束不像父母管束那樣無微不至。管束太嚴的家庭,孩子在家完全沒有私人空間,從生活到心靈,一切都要受幹涉,但學校管束終歸是集體性的,不可能具體到每個人的每時每刻,所以還能有一些自己的空間。有很多父母不希望孩子去讀寄宿,理由就是學校不可能像家裏這樣管得細,殊不知,管得越細,孩子自己的空間就越小,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也越小,生命力就越弱。

還有,學校的管理者畢竟是外人,孩子不滿意可以不服他,可以私下裏詛咒他,可以反抗,發泄自己的情緒。但對父母卻很難,對父母不滿你很難反抗,哪怕隻是在心裏詛咒,都會有一種罪惡感。假如反抗一旦發生,對父母和孩子都會產生很大的傷害,可能事情本身不大,但這種反抗的情緒卻會讓父母失控,導致更大的衝突。我們的文化不允許反抗父母,再加上“愛”,使得彼此之間關係很複雜、很糾結,難以簡單處理。哪怕是一些原本簡單的事,有了“愛”的參與,也變得說不清了,有了許多掩飾和偽裝。不管是不是真愛,一旦孩子對父母的愛說“不”,那就是不得了的事,就必定會惹出軒然大波,鬧得家無寧日,每個人都覺得受傷,沒有一個人得到好處。既然如此,孩子也學乖了,對愛隻有服從,隻有在心裏盼著早點長大,好離開這個家。雖然離開以後也會懷念,但如若讓他回到從前,他是不願意的。

任何愛的關係中,都不會隻有愛,或者隻有恨,而是愛恨交織的。家庭遠比社會殘酷,當然,也比社會溫暖。對於任何人來說,家都是一個最根本、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微妙的社會,我們一生都陷於這個社會中,不能自拔。

動物的社會生活主要就是家庭生活。人其實也一樣。

兒子在向青春走

放學接魯魯時,一個女生來告狀,說魯魯罵她二愣子。這學期魯魯已經是第二次因為類似的事情被告狀了。

以前魯魯一直是乖娃娃形象,老實、內向、膽小,我一直怕他被人欺負;這學期突然就變了,頑皮、強硬,有了欺負別人的舉動。

一路上我批評魯魯,他卻很不服氣,說別人也罵過他,他就是要罵回來,罵得贏就罵,打得贏就打,反正就這樣。“明天我還要罵她,她有本事就來罵我!”我還管不住了?!我加大了批評的力度。他眼裏含著淚,嘴是一直鐵硬著,氣狠狠的,說到最後,扔給我一句話:“你又不了解,你來摻和什麼?!”

我一時真還無話可說。是啊,我確實不了解,我又不是他!我突然感到自己的無力。兒子確實大了,不再是個小男孩,有點男人的味道了。

男人都好鬥,都有暴力傾向,男人的規則和女人不一樣。我是女人,我並不了解男人的世界,不了解他們的活動,不了解他們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方法。我沒有發言權。一個雄性的世界,天然就是由衝突和力量構成,充滿著粗野和殘酷。

兒子正在邁向的,就是這樣一個世界。

在我自己的成長期,我是沒有遇到類似困惑的,我絕不會因為攻擊行為而受到批評。女生的困惑和男生不一樣。

我沒有再批評他,一路和他閑聊。他說,這段時間好像很想打架,久了不打就有點不舒服。我嚇了一跳,問他是怎麼打的。他說就是和同學推來推去,用腳踹,你踹我,我踹你,雖然有點疼,但是覺得很刺激。他說話的神情,真的是很興奮,當講到如何把對方逼到角落裏去踹時,簡直有點手舞足蹈,眼睛都在放光。

我突然想起電視裏的《動物世界》,一些年輕的動物彼此追逐著、衝撞著,在打鬥中玩耍、在玩耍中成長。它們似乎有著無限的精力、無限的靈巧,以及無限的欲望——當它們不再躲在窩裏,等著母獸給它們帶回食物,當它們衝向原野,開始這種衝撞和打鬥的時候,它們就不再是幼獸,青春期來了。

再過二十天,魯魯就滿九歲了。

他的個性中,已經有了爭鬥欲,或許這就是一個雄性的本能,陽剛之氣正是始於此。這是件好事,隻是他還不懂得控製自己。我隻能告訴他一些很原則的道理,我說:“你長大了,有力量了。力量要令人尊敬,不要令人討厭。”

其實,人生的原則很多,我所讚賞的未必都正確,就算是正確的,兒子也未必聽得進去。人生的智慧不是聽來的,要靠自己感悟,往往是自己經曆了,才能懂一些事。我們誰又不是這樣走過來的呢?

兒子長大了,他會有自己的世界,我們做父母的,不管在岸上如何著急,如何大喊大叫,在水中遊泳的是他自己,我們起不了多大作用。想想我們自己當年是如何對待父母的苦口婆心,就會明白我們的孩子也不會全聽我們的。我們因為不聽老人言,是吃了很多虧,但不是也走過來了嗎?失敗是必要的,吃苦是必要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必要的,生活本來就是如此,痛也是一種感受,你不能隻要陽光不要寒風。

所以我不打算過多地教訓他。兒子,正在向青春邁進的兒子,他會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