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每一堂的課堂氣氛中很清晰地感覺到:不管授課內容是否是目前學生們急需的,隻要演講者能夠投入極大的熱情,從開始就會贏得聽眾們的注意力。我們的老教授們沒有一個是在敷衍了事,從他們課堂上的每一頁精心準備的PPT到每一次動情的聲調、每一個殷切的微笑,我們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們對青年人的真誠欣賞、愛護和希冀。所以,盡管沒有動感的音樂、漂亮的外表,但他們從內心世界裏迸發出的熱情和真誠使得年輕人願意把心從外麵拉進教室裏麵來,心甘情願地與他們一起感動、一起憧憬。
第二,要想對青年人有所引導,自身的文化積澱是成就目標的關鍵。隨著網絡信息的快捷,青年人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大學教授的講義、某知名哲學家、社會學家的最新觀點等。在新形勢下對學生進行道德引導,需要教育者不隻是照本宣科,或者隻知道迷信權威。做到這一切的關鍵是自身的文化積澱,如果自己永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就永遠隻能跟在後麵。
第三,要想對青年人有所引導,身體力行是道德感染的要素。比如,3次問鼎珠峰的年逾80的陳鳳翔老師,並不是業界知名的人士,更不是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她的每一次攀登都是出自忠於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可能以她微薄的力量,還沒有辦法讓人很快看到環保成為國人的一種理念,崇尚綠色、愛護自然變成國人的一種習慣,但是,她依舊執著於自己的每一次攀登、依舊記掛著叢林中的小木屋。當個人生活與工作理想發生衝突時,她能夠堅持自己的追求,舍棄暫時的安逸。支持她這樣繼續下來的,當然有來自家庭的支持和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她憑著自己的興趣,堅持走下來了。同樣,不同於專業課教師,輔導員不能僅僅靠知識贏得信任,更需要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可以效仿的實例。然而,做到道德上的率先垂範,我們需要從日常小事甚至從自己的人生點滴中不斷地規範自己的行為。比方說,在強調學生要利用一切時間好好學習、豐富自己的同時,自己也應自覺地不斷學習充電,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隻有這樣在學生們麵前才有說服力。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新時期輔導員開展學風建設之我見
張詠鈴
何謂好學風
對於以學習為天職的高校學子而言,學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學風的好壞極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們學習的好壞。這不僅是知識的習得與掌握,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還有德行修養、個性氣質、思想情操的塑造與形成。因為學風說到底是學生思想作風在業務學習上的具體體現,所以高校以教書育人為使命,就不得不把學風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隻有學風建設好了,知識的傳授和人才的造就才有保障。如何建設好學風,何謂好學風呢?
我想所謂好學風應該是這樣一種情形,不學習會不好意思,不認真學會不踏實,不善於學會不開心,不學有所思會不甘心,不學有所悟會不死心;想學、要學、好學、善學;理解學習的意義,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嚴謹,奮鬥精神健康向上,人生態度積極樂觀。
從規範走向習慣
由他律到自律人都難免會有自我控製不住的時候,更何況年輕人一切都還處在不確定中,思想意識、觀念形態等無不充滿變數。所以,一定的他律即外部管束是必不可少的。學風建設要以製度建設和強化管理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從規範走向習慣,從必然走向自然,從引導走向自覺。關鍵是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規範管理。如果是混亂的管理,會讓學生要麼無所適從,要麼憤世嫉俗,要麼悲觀失望,要麼玩世不恭,總之,可能會對思想觀念還不成熟穩定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極大的誤導,很容易讓他們以偏賅全,以假亂真。如果他們所接受的管理是規範的,結果自然會截然相反。首先,規範化管理在保障他們能夠學有所成的同時,讓他們接受;其次,這種美好的體驗會促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去學習和效仿這種管理模式;再次,讓他們有了對於行政管理規範化的概念,知道何為規範,何為不規範,形成積極的工作態度。
教師身體力行感染學生
為人師者,授業僅僅是其職責的一個方麵,而絕非全部。“解惑”尤其是“傳道”,是教師之所以享有崇高聲譽的根本所在。作為教師,道理講得再好,如果自身言行經不起推敲和檢驗,那麼所有的說教在學生那裏都將是一片空白,甚至會讓他們誤認為“理論和實踐本來就是分道揚鑣的”,結果是南轅北轍。所以規範管理首先得規範對教師的管理。要通過建章立製、加強考核、嚴格獎懲來強化對教師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廉政意識的管理。其次要加強對教師的師德教育,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強化內功來抵禦社會上不良思潮的侵襲和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