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為有所不為——關於輔導員職責定位的思考
唐穎
夏日芳華初現的清晨,安靜的校園,淡定的心情。柔和的陽光透過辦公桌前的玻璃窗,定格成一縷新的氣息,空氣中的小塵埃在它的反射下若隱若現……每天的這個時候,總是難得的安靜,我喜歡在這樣的感覺中思考一些東西,包括工作和生活。
每一天,我似乎已經習慣了忙碌的節奏。團委辦公室永遠是一個熱鬧的“小家”,學生進進出出,談工作的、交材料的、谘詢問題的,接連不斷。學生工作似乎永遠是進行時,而沒有完成時。有時候你會覺得煩瑣、疲憊,有時候也會有感慨、反思。但是5年的輔導員經曆,忙碌和充實給了我更多的是:知足和感動、成長和感悟。事實上,我已經愛上了這種感覺。
曾經有一位老前輩問我:“你能不能簡明地概括出輔導員工作是什麼?”我當時一愣,沒有過多地思考便回答道:“輔導員工作是完成其他部門按職責範圍認領完之後剩下的工作。”因為我覺得,各個部門的職責都是比較好限定的,比如,教務部門就處理與教學有關的事情,辦公室就處理和行政有關的事情,教師就上課,後勤就做服務,如此,等等。隻有輔導員工作無法明確地劃定範圍,黨、團、學,隻要和學生有關的事情似乎都歸到了輔導員這裏。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當他找不到一個對應的部門來處理問題時,必定會找輔導員;而輔導員就像孩子們在學校這個家裏的家長,衣、食、住、行……事無大小都需要費心。學習不好了要管,熱著冷著生病了要管,心裏鬱悶了也要管,隻要是孩子們解決不了的問題,輔導員就是求助的首選。若遇到能力差的孩子,我們甚至還要去幫他們彌補一些從小缺失的家庭教育問題……
小昆來自一個有名的邊遠貧困縣,家裏經濟異常困難,全家5口人,父母都有慢性病,不能幹重活,所以哥哥是家裏唯一的勞動力,靠著幾畝薄田,供養著他和妹妹上學。
小昆雖有1.8米的個兒,身體卻非常瘦弱,走幾步就喘。在通過綠色通道進入大學後,為了讓他安心學習並且也為了照顧他的身體,學院安排他在黨委辦公室勤工儉學。身體的虛弱不僅影響了他的生活,還影響了他的性格。他很內向,不自信,什麼事情都不願也不敢爭取,但學習非常刻苦,因為他明白,他隻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然而,在大學期間學生不僅僅學習專業方麵的知識,還要學習怎樣為人處世、怎樣適應社會,這樣走出學校才能在社會上立足,這也是每個人社會化的必經曆程。看著小昆,我常常感到一陣陣地心疼,也常常會擔心,以他柔弱的身體和個性,即便是以優異的學習成績順利畢業,也很難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
通過閑聊,我越來越了解小昆。其實,他非常渴望與同學交往,喜歡豐富的社團活動,隻是童年的陰影使他害怕被拒絕,害怕失敗……看到他心裏積極的一麵,我製定了自己的計劃:首先,分配給他一些打電話通知事情的工作,剛開始是給學生打,等他不太緊張了,就讓他給老師打。等他熟練了,我又安排他幫忙處理一些常規事務。比如,碰到有學生來問怎麼補辦學生證、挑戰杯論文怎麼申報,等等,都由他來回答。再後來,有一些要交到校部機關的文件,就讓他去送……
時間一天天過去,我欣喜地看到他的變化:外向了、合群了,還參加了社團,而且因表現優秀成為了該社團的副會長,身體也在鍛煉中變得強壯……小昆最後獲得了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的資格。我永遠忘不了他保研成功後給我發的那條短信:“老師,我不善言辭,但請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謝!謝謝您一直以來的幫助,雖然未來的路還很長很艱難,但我會充滿信心地努力走下去,因為我相信,我的背後始終有您的鼓勵和支持。”現在這條短信還存在我的手機裏,每每看到,都眼睛濕潤,心裏無比溫暖。
在我們的工作中,雖然有些事睜隻眼閉隻眼不做也沒什麼。就像小昆,如果不管他,他依然可以以優異的學業畢業,可是,空有文憑卻無法發揮,也隻會成為社會的負擔。學校育人是要育有用的人啊!
像小昆這樣的事讓我一度堅信自己對輔導員的理解是正確的。輔導員工作就應該而且必須事無巨細。也正是在這樣的定位下,我總是帶著一份家長般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去幫助、關心我的“大孩子們”。
事實上,在我回答了老前輩的提問後,他意味深長地送了我兩句話:“這個回答有概括性,但還不恰當。你還年輕,先慢慢體會,如果兩三年後你還在做輔導員工作,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於是,在後來的工作中,這個問題就常常使我陷入思考……直至一年的年初,一名學生因為心理問題不得不退學。此時,我似乎明白了老前輩的話,體味到了輔導員工作更深層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