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空。有幾個時期和場合,我和廣播須臾不可分離。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活中,廣播是我最親密的夥伴;九十年代一次眼部手術之後,廣播和我赴心靈之約;現在駕車行駛中有車載廣播與我相伴,坐在電腦前工作時網絡廣播放鬆我的心情。這是廣播與我之間的靈犀。
現實中,研究廣播是我的本職工作。大學和研究生學習期間,廣播電視經營管理是我的主攻方向。在從事廣播電視經營管理教學的二十餘年裏,我目睹了廣播產業的發展變遷,認真觀察廣播產業的起起伏伏,冷靜思考其中的變數與動因。
所以,本書的寫作是本人對廣播感性和理性雙重情感糾結的必然,對廣播經營戰略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是我很長一段時間的心願。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資料的收集和實地調研占據了較多的時間,理論的梳理和閉門寫作的日子並不輕鬆。但是因為有以下人的幫助,那些日子變得瑰麗無比,成為我人生記憶中美麗的音符。為此,我充滿了感激。
感謝我博士學習階段的導師劉習良部長。與老師相處的每一天,都令我受益匪淺。我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和老師見麵,老師以他的人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之路可以概括為:明確的目標、正確的方法、謙虛的態度、堅強的毅力和創新的思維。這人生的經驗成為我學習、工作、學術研究中的座右銘。
感謝我慈祥的長輩曹璐教授,為了我們年輕人有所積累,她諄諄教導、不吝賜教。也正是因為她,我選擇了廣播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感謝我所在的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的領導和同事,良好的學術氛圍和團隊合作精神,是我專心於學習、教學研究的基礎。
感謝浙江廣播電視集團巫金龍副主編、廣東人民廣播電台李東副台長、江蘇廣播電視總台張蘇明副台長、江蘇交通廣播網李順揚總監、南京人民廣播電台陳小平台長、原上海文廣集團副總裁陳乾年老師、浙江交通之聲董傳亮總監、程岷副總監接受我的采訪。
感謝從事媒介經營管理研究的同行和前輩,沒有他們思想和精神的引領,我無法走出本研究課題的迷宮。
每人都有自己的“珠峰暠。學術無止境,我會向著學術的“珠峰暠不斷地攀登。
淩昊瑩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