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後語(1 / 1)

方今能出版《石鼓文詮釋》,我的感悟太深了。《石鼓文》的出土,本是“石出天驚”的大事情,堪稱“石鼓山上的奇跡”。

十尊石鼓在中華的文明史上是十棵明珠。它像夜空中閃亮的明星,是那麼的耀目,光彩照人,以至於中國人、海外華人,沒有看不見它的。不是嗎?大凡學子,沒有不知的,一學習漢語就知道了《石鼓文》;大凡書家,沒有不臨摹的,《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過渡的唯一的摹本,沒有什麼能代替它;大凡文博工作者,沒有不想了解它的,因為它是“中國第一古物”;大凡求知者,沒有不想知道它的,因為在它身上,承載了太多太多不為人知的神奇。這位智慧的老人,靜靜地躺在故宮博物院——這個昔日皇宮裏,不急不躁,任憑曆史評說。盡管猜度萬千,它始終不語,卻似乎提醒那些研究者:“我身上的文字是能夠把我自己說清楚的,隻是你們的理解不同罷了。等到你們把我讀懂了,那麼中華文明在你們麵前的深度將會提高無窮”。我想,華夏後裔是應當有這般的學子的。是的,《石鼓文》是這般的期待我們。作為華夏的子孫,我們為什麼不去認識它呢?正是報著如此的心情,我學習《石鼓文》、臨摹《石鼓文》、研究《石鼓文》,終於悟出了這本冊子所敘述的結論。當然,如此的觀點見解,未必能被人們認可。但它畢竟是我心血的結晶,是回報石鼓老人的獻禮。作為華夏子孫,我自以為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即是謬誤百出,我有如此這般的坦誠,我情願智者、大儒對我的指教。因為石鼓老人盼望能夠客觀、公正、正確的對待它。這是任何一個石鼓子孫都應當堅持的。因此在我出版這個冊子的時候,我受到了這般關注。文物旅遊局的局長杜新民、書記任周方都給我寫了序。青銅器博物館館長陳亮寫了後序,胡智生老兄給了我費盡心血修複的宋代《石鼓文》拓片,曹宇先生插了圖,韓宏偉先生盡心盡力編輯書稿……以至於有了這個冊子的出版。我有何德何能?還不是依據石鼓老人給予我的這個機會。我終生的感激石鼓老人,也感謝給予我支持的承傳華夏文明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