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一(1 / 1)

寶雞市文物旅遊局局長杜新民

寶雞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中華文明史上地位卓著。出土於寶雞石鼓山上的石鼓文為其中代表作。

在石鼓身上,記載著鮮為人知的秦人發展壯大的曆史,以及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它填補了曆史的空白。首先,石鼓文字是“金文之嗣”,是“小篆之祖”,是秦統一文字依據的母體。它承載著中國漢字發展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不可逾越的。其次,從書法角度看,它又是書法瑰寶。石鼓文字“體象卓然,殊今異古”,用筆圓活,折直勁迅,體稍方扁,自有奇彩。在古文字書法藝術中獨具神韻,從一出土便成為所有書法家臨摹的法帖。三是從文學角度看,它是《詩經》未載的文學名著。每石刻四言詩一首,既有聯係,又單獨成章,和《詩經》可以相互印證。證明305篇《詩經》是靠得住的。這也便是作為文物的石鼓文不可代替的價值所在。四是石鼓獨特地遷徙輾轉曆程,收藏保護奇遇,顯示出其顯赫身世。唐初武德年間出土,宋遷卞京,金運燕京,抗戰南遷,再回北京,珍藏故宮。一個石鼓的命運竟然與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尊貴可見一斑。五是形成“石鼓學”。石鼓自出土以來,曆代方家對它的探究不輟,出版的著作已有200多種。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剝泐嚴重,文句深奧,順序排列難定,釋文爭論頗大,成為千古之謎。千餘年來,備受尊崇,格外引人關注,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第一古物”。然而,卻如大詩人蘇軾在《石鼓歌》中所言:“細觀初以指畫肚,欲讀嗟如鉗在口”。“強尋偏旁推點畫,時得一二遺八九”。石鼓文研究的難度可想而知。

但是,曆史的難題總得有人破解,曆代的研究亦正在逐步深入。尤其要指出的是,當代國學大師郭沫若對《石鼓文》的研究,具有開拓性。他提出的見解為《石鼓文》研究開拓出新的思路,使後人能沿著他研究的路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當然,郭沫若之後,研究《石鼓文》的專家不乏其人。我在此介紹的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退休副研究館員官波舟同誌。他是本市的《石鼓文》研究者。多年來其潛心研究石鼓文,寫石鼓文書法。從石鼓文的一個字一個字入手,對《石鼓文》進行了全麵深入的研究,其中的研究觀點,已經在《中國文物報》《寶雞日報》《寶雞社會科學》《石鼓》雜誌上發表過。在社會上已有一定的影響。本次,他把自己的學術觀點,彙集成《石鼓文詮釋》出版。這是一個老研究員多年的心血結晶,是聊以自慰的寶雞石鼓故裏的研究成果。除了對石鼓文文字釋讀進行研究之外,還從多個角度、不同側麵對《石鼓文》進行研究,以證明其科學性。我在此向各位鄭重推薦這本書,望能對《石鼓文》的研究推波助瀾,望石鼓故裏的《石鼓文》研究走上新台階。

文化積澱深厚的石鼓山上,石鼓閣已經聳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已經建成,中華石鼓園已初具規模,新開辟的旅遊景點已經形成。我相信,通過《石鼓文》的深入研究,必定能推動寶雞市高層次的文化旅遊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