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 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這個照相機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製長達30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 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裏把兩隻照相機放在一起,一隻用於取景,一隻用於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感光材料也在不斷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製的幹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做基片的膠卷。

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使得鏡頭的質量相應提高。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在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這個鏡頭的成像質量很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彩色膠卷 1930 年出現彩色膠卷。1931 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這就大大提高了調焦準確度,並首先采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 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這讓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準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不再左右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德國發明了自動控製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采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照相機的種類

照相機種類繁多,分類方法也有很多。按用途可分為風光攝影照相機、印刷製版照相機、文獻縮微照相機、顯微照相機、水下照相機、航空照相機、高速照相機等;按照相膠片尺寸,可分為110照相機、126照相機、135照相機、127照相機、120照相機、圓盤照相機;按取景方式分為透視取景照相機、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任何一種分類方法都不能將所有的照相機囊括在內,同一照相機又可歸入不同種類,如135 照相機按其取景、快門、測光、輸片、曝光、閃光燈、調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就構成一個複雜的型譜。

照相機的工作原理

照相機是如何工作的呢?它利用光的直線傳播性質和光的折射與反射規律,以光子為載體,把某一瞬間的被攝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經照相鏡頭傳遞給感光材料,最終成為可視的影像。

照相機的光學成像係統是按照幾何光學原理設計的,並通過鏡頭,把景物影像通過光線的直線傳播、折射或反射準確地聚焦在像平麵上。

光的折射攝影時,必須嚴格控製曝光量,也就是控製到達感光材料上的合適的光子量。因為銀鹽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範圍,光子量過少不會形成潛影核,光子量過多會造成曝光,圖像又不能分辨。照相機是用光圈改變鏡頭通光口徑大小來控製單位時間到達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時用改變快門的開閉時間來控製曝光時間的長短。

照相機的構造

要完成攝影這個工作,照相機大致要具備成像、曝光和輔助三大結構係統。成像係統包括成像鏡頭、測距調焦、取景係統、附加透鏡、濾光鏡、效果鏡等;曝光係統包括快門機構、光圈機構、測光係統、閃光係統、自拍機構等;輔助係統包括卷片機構、計數機構、倒片機構等。

鏡頭是用以成像的光學係統,由一係列光學鏡片和鏡筒所組成,每個鏡頭都有焦距和相對口徑兩個特征數據;取景器是用來選取景物和構圖的裝置,通過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畫麵框內的部分均能拍攝在膠片上;測距器可以測量出景物的距離,它常與取景器組合在一起,通過連動機構可將測距和鏡頭調焦聯係起來,在測距的同時完成調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