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與空巢家庭,已不再是一個國家內政問題,它衝擊著世界繁榮和穩定,涉及民族國家,牽連社會安危,攸關家庭幸福,直係個人命運。
人口海嘯洶湧澎湃,席卷中國,多代同堂逐漸消失,養老服務缺位,在激進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政策性忽視社會保障導致的各種矛盾和落差開始顯現,包括家庭解體、貧富分化、地區發展失衡、環境汙染等經濟和社會問題,老齡化此時重創中國,雪上加霜。
“銀發浪潮”,飄塵拂麵,隨處可見,快速迅猛,以不可逆轉的態勢吞噬中國。而我國高齡老人多,帶病生存時間長、醫療費用昂貴、老齡衛生政策和措施尚不係統完善,服務能力十分有限,老年衛生工作麵臨極大挑戰,需要政府、社會以及每個公民做出積極響應。
空巢老人家庭在中國約占老年人家庭的40%,城市中可能高達80%,與子女分居處於隱形空巢狀態者為數很多。農村中子女外出打工,留下的獨居老人更加普遍。1949年解放後的中國,荒誕詭異年代難以療傷的後遺症,現實圖景裏的浮躁、擠壓、掙紮,使空巢家庭步步逼近中年人群。“四二一”家庭,生存競爭,第二代異地拚搏,尋求立業成家,買房購車。據測算,按父母六旬退休,如預期壽命80歲,外地子女每年隻能有7天時間回鄉探親。他們20年間獨守空巢,與子女團聚不過140天。冰冷的數字,穿骨傷髓,讓人心痛得想哭。人們異口同聲詰問:我們的老年該依靠誰?
依窗凝思,紛繁複雜的現實生活,並非如煙的曆史勾陳,打開故紙舊籍中塵封的故事,政治挾裹下多少相濡以沫、堅守忠貞、婉約哀怨的傳奇催人淚下,不忍卒讀;展開眼前報刊頻頻案例,愛恨情仇、悲憤痛憐,觸目驚心。一樁樁弱勢群體呻吟,顫音震耳,一幕幕空巢家庭孤廖身影,揮之不去。叩擊思維,碰撞神經,追尋扭曲人心的記憶,厘定晦暝隱匿的曆史塵埃,喚醒人們返本還原、探索真相的本能。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2012年的主題是“老齡化與健康”。中國的老齡人口占世界首位,正以60歲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的數據,衝破國際公認的老齡化國家10.0%的閾值,進入老齡化國家行列。預計到2015年,中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將達到2.16億,約占總人口的16.7%;80歲以上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約占老年人口的11.1%,高齡化增速超過老齡化增速。我國2010年60歲及以上老年慢性病例為1.13億人次,2050年將達到5.07億人次。2010年末,我國城鄉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約3300萬,占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我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將達到4000萬人。
2011年我國用於60歲以上人口的衛生費用為8935億元,占當年衛生總費用21793億元的41%,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增加到62%,“老有所養,老有所護”將難倒千萬個家庭。
一連串的數字,沉澱曆史,昭示國人,確鑿無誤必須直麵。解讀那些已經遠去,或漸行漸遠的一代人的跌宕沉浮,多舛人生,那繁華背後當今時代裏情感缺失,悲歡離合的真實案例,不禁仰天唏噓,麵地哀鳴。中國已無法延緩老齡化步伐的迅速到來,“未富先老”,弱勢群體的眾生相,寂寞辛酸的空巢家庭,視頻推移疊印、定格,令人浮想聯翩,影逐波深。
空巢現象並非時尚的新概念,無論古今中外,人類自從有了家庭,佛陀便為彼此設下婚姻奔蜀路上,難以跨越的一段“驛站”似的“館驛門”。
清代才子納蘭容若,讀過他的“人生若隻如初見”,秋風蕭索,涼意襲人,被收起的那素白團扇,冷落後的瞬間,“何事秋風悲畫扇?”而黯然神傷。
那“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中,霧淡,雲沉,但見一位詞壇女傑李清照,張開情網編織疊疊層層“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膾炙人口的《聲聲慢》,驗證了古往今來,空巢家庭的一脈相承。
六十年來中國波瀾起伏的大變革,是無法繞開的空巢家庭時代背景。滄桑跌宕,悲喜交錯,演繹出各個層級,不論界別,無關身份的空巢家庭。其中也涵蓋勞動人民一部分的知識分子一群,他們的愛國情結,縱使泰山崩於前,迅雷震於頂,亦不動搖毫分。為振興中華,可以拋棄海外優裕生活,不計功名利祿,忍辱負重,奮不顧身。在時代車輪切削雕刻下,無論政治風雲裹挾,還是無情的捉弄,荒誕的提撕,依舊巋然佇立,扞衛人性的善良,維護尊嚴的苦鬥,彰顯藤蔓上的發韌,展示他們淒美壯麗,獨領風騷的傳奇。他們的悲歡離合,多舛人生,不論是光鮮亮麗的登場,還是莊嚴肅穆的謝幕,同樣精彩,譜寫成空巢家庭不可或缺的華美篇章。倒轉品味咀嚼,叩問反思,方顯得中國空巢現象的完整,見證時代印轍的有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