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前沿技術在數字圖書館的應用(1)(3 / 3)

四、依托互聯網,實現以OPAC為中心的信息門戶技術信息門戶(英文為Portal)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全球互聯網(Web)的服務模式。人們對其的了解,首先是“一攬子”即綜合解決的界麵。本書將在最後二節論及的複合圖書館信息檢索平台加以詳述,即是此理論的一個實踐嚐試。其實,信息門戶的內涵遠不止於此。通過信息門戶種種的理論和實踐,有專家提出信息門戶“五C”(Five c"s)定義,即五個信息門戶概念的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用戶化(又稱個性化),Customization;溝通化,communication;商務化,commerce;社會化,community和兼容化,Conatiblity。“五C”中的前四個,強調了信息門戶的服務理念,服務範圍和深度,最後一個“C”—兼容化,卻道出了數字圖書館係統在使用不同平台並檢索不同資源庫數字信息時,將相關技術與服務實行無縫衍接,為用戶創造一個統一完整而又友好界麵的美好前景。

OPAC是英文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的英文縮寫。即聯機公用圖書館目錄。傳統圖書館自動化係統上的OPAC本來僅提供圖書館館藏書目文獻查詢。隨著Internet網的發展,OPAC的內容不斷擴展,許多圖書館的OPAC上增加報刊題錄索引等檢索工具,有的還增加了全文數據庫和特藏資料。目前在我國學校圖書館使用的計算機自動化管理軟件中,隻有一、兩家有真正的聯機目錄查詢,特別是通過Z3950的Server端被別人遠程的調用,並融入到數字圖書館的文獻及信息檢索功能中去。傳統的OPAC從提供館藏查詢到網上聯機查詢,再進一步提供外部的數字資源的鏈接。OPAC在原來的圖書館自動化管理係統中隻是個不起眼的角色,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OPAC已從圖書館計算機自動化係統的邊緣產品變成整個係統的核心。因為隨著中小學圖書館辦館理念和服務方式的改進,其工作重心已從過去的以收藏為主到流通為主。隨著自動化和數字圖書館的出現,又將會從實體文獻的流通到傳統文獻的目錄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查詢利用為主。圖書館計算機自動化管理,把Z3950和館際互借(ISO10161/10161)等標準性協議磨合並改進後帶入數字圖書館的門檻,使用戶間的遠程互操作成為現實。

圖書館的自動化也好,數字圖書館也好,都把越來越多的文獻和信息交互檢索技術建立在OPAC上,並把“五C”服務作為努力目標。因此而逐步構築成一個個圖書館的信息“門戶”。

我國學校圖書館,大多數都是人少,書少,傳統圖書館的服務不到位,一方麵,著重抓針對青少年的藏書建設,另一方麵,可以麵對新信息技術的出現,跨步到利用數字圖書館資源的時代,因為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無需人人重複建設,隻要合適的檢索平台,隻要有合法的鏈接權限,就能利用“信息門戶”技術,實現學校教學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第二節)基於XML的元數據是數字圖書館資源著錄的標準語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網絡信息化的時代,大量的電子讀物正以幾何級數膨脹。盡管印刷型資料仍呈現快速的增長速度,可是據美國微軟公司的預測,10年後50%的閱讀材料將是電子讀物和網絡數字信息。那麼,圖書館在向網絡化數字化方麵發展的道路上應該怎樣去吸收和利用日臻龐大的信息資源呢?因此,在我國圖書館界,對計算機自動化管理中的前沿技術之一的元數據的需求呼聲越來越高。在國外,已經有大量的圖書館用元數據來著錄書刊和電子信息,並使元數據成為廣大非圖書館專業的網絡使用者逐步掌握的著錄方式。為此,學校圖書館同誌要了解圖書館網絡化、數字化,就必須了解元數據這一新型的,以非書文獻和網絡信息著錄為主要對象的著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