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國電視備忘錄
時間:2006年1月5日
地點:中國傳媒大學
對話人:王甫中央電視台研究室主任、《電視研究》副主編
吳濤克頓顧問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胡智鋒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傳播》主編
胡智鋒(以下簡稱“胡”):今年是《現代傳播》第三次做年度對話。第一次是2004年初和劉春先生就當時的中國電視現狀及問題而做的《會診中國電視》,第二次是2005年初和汪文斌先生進行的對話《2004:中國電視關鍵詞》。兩次對話,在學界和業界引起了較大反響,文章多次被轉載,“逢三變革”、“收視率迷信”、“路徑依賴”、“整合與剝離”等新鮮的話語表達,因其較強的闡釋力而被廣泛引用。對話的影響力目前還在延續,被讀者視為《現代傳播》每年第1期的“招牌菜”。對於擴版後的《現代傳播》2006年第1期的第1篇文章由“誰來說”、“說什麼”,大家都很期待。為此,我們邀請到你們兩位,以往年類似的方式,來為我們的讀者存留一份厚重的“2005:中國電視備忘錄”。
王甫先生現在是中央電視台研究室主任、《電視研究》副主編,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身居主流媒體並長期致力於媒介研究,很多觀點、思想在電視學界、業界影響較大。吳濤先生,曾擔任安徽電視台副台長、廣告部主任,主管媒介經營多年,創辦克頓顧問之後,以一係列大動作、大手筆,成為當下中國電視業界炙手可熱的人物。克頓顧問的名字與國內十幾個省級衛視的特色定位聯係在一起,例如安徽衛視憑借“電視劇大賣場”從一個不太知名的電視媒體,跨進省級衛視第一方陣,再如湖南衛視“鎖定全國、鎖定娛樂、鎖定年輕”的提出,都是他及其團隊的代表作。
央視改革:無縫鏈接,穩步推進
改版頻率越來越快,逐漸呈現出常態化、規範化的態勢
平穩、漸進、無縫鏈接式的跨越越來越明顯
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盡管中央電視台家大業大,龍頭地位沒有變化,但如今這艘“航空母艦”不僅要“遠慮”,而且有“近憂”,多年積澱的問題和曆史遺留的包袱注定它必須進行改革。我個人認為,1993年的那一輪改革比較重要,影響深遠,而近年來改革的特點較以前有很多不同,盡管動作頻繁,但是調子較低,沒有太張揚。盡管如此,無論是二套、三套、八套、十套改版,還是頻道製、全員聘用製、處級幹部輪崗等,都受到業內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王甫先生親身參與了改革,從中國電視改革的角度怎麼來評價央視改革?
王甫(以下簡稱“王”):央視改革,在2005年初的時候明確要完成“兩硬、兩軟”的指標。所謂“兩硬”,第一,全年中央電視台15個頻道的收視份額要達到30%;第二,全年中央電視台經營收入總額要超過110億。所謂“兩軟”,第一,要加快從中心製向頻道製的轉變;第二,加快從頻道專業化向專業頻道品牌化的轉型。年終盤點的時候,兩個硬指標都順利實現,兩個軟指標推進的速度也很快。就頻道改版看,一套、二套、三套、五套、八套等頻道去年都實行了改版,特別是年底之前十套的全麵改版,改版幅度非常大,更為業界所關注,雖然目前改版時間並不長,但是收視率有了明顯的上漲,觀眾和各界普遍比較認同。
胡:我想請你重點談談央視頻道的改版,因為這與觀眾直接相關並且能夠充分體現在屏幕上,去年央視的改版有什麼顯著的特點?
王:第一個特點就是改版的頻率越來越快,逐漸呈現出常態化、規範化的態勢。不斷地推出新頻道、新欄目,已經成為一種日常情況,業界和觀眾對改版越來越習以為常。其次,改版的方式較前有諸多不同,平穩、漸進、無縫鏈接式的跨越越來越明顯。以前頻道改版喜歡大張旗鼓地造勢、宣傳、推介,如今頻道改版和欄目調整大多是悄然而至,穩中求變。有的節目表麵上沒有明確說要改版,但這個節目形態實際上卻悄悄地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三,改版追求實效,成果顯著。改版之後欄目的數量減少,節目質量普遍提高,呈現出精品化的趨勢。有統計數據顯示,86%的觀眾認為央視是他們首選的新聞來源。另外,對央視節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比較認同,88.8%的觀眾相信央視的節目是真實可靠的。可見,改版收到了實效,目前大家對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比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