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予的喜悅(2 / 2)

“我會幫助任何人。排隊就是了。”他說。在當時美國經濟危機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各個層次的人都需要食品的救濟,莫斯從來沒有更多的需要,對白天當校車司機的他來說,這是一種愛的勞動。

也許你會說他肯定也是個有錢人,然而並非如此。莫斯出生在哥倫比亞,從小失去了父親,母親無法養活他和妹妹,就帶著他和妹妹來到紐約給人當保姆。莫斯1987年拿到了美國身份。作為一個移民,他從這些他喂的人們中看到了他以前的影子。他開始了這個“皇後區的天使”的食物供給活動。

他的一個朋友告訴他他們工作的地方每天會扔掉大量的食品,於是他就開始了收集這些食品的工作,不管多熱多冷,一天都不落。他把東西拉回家,和媽媽一起每天準備晚餐,剛開始一天20份,後來35份、60份,直到後來經濟不好長到一晚140份。

然而讓他和媽媽吃驚的是,他們的家現在和這項工作有關的物品爆滿,一個超大的冰箱幾乎占據了整個餐廳,陽台上放滿了各種灌裝和紙包的食品。

莫斯每天5點起床,從事開校車的工作,中間休息的時候回家看看晚上發放的食品做得怎麼樣。下午5點半下班的時候他去取捐獻的食品,晚上發食品之前他還幫著家人打包食品。

星期六他給人們送去早餐,星期天他的休息日,他給大家送去火腿奶酪的三明治。他的日程很無情,但他和妹妹一年到頭都是這樣做的。“如果我不去,我感覺會很不好,”他說,“我知道他們在等著我。”

莫斯估計他自己花在這個活動上的每周的食品和汽油花費大約每星期400~500美元;他和他的家庭用他們的存款和他每周700美元的收入支付這些費用。

住在紐約的人都知道,一個月2800元的收入是很低的,絕不是有錢人。莫斯花了多少時間幫助人們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回答是:“我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一個媽媽,我的家,一個房子,我所想要的一切我都有,而這些人沒有。所以我就想:好,我有吃的,至少今天他們也有吃的。”

當你讀了這個故事,你是不是覺得自己該建立一個給予的態度?人的價值就是在這世界上留下有意義的東西。如果自己給予的是空白,則個人生命也就暗淡無光,毫無意義。有些人認為奉獻是愚蠢的,隻有“多勞多得”才能實現人的價值。

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把人的價值與金錢畫上等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被金錢扭曲了的,他們存在的理由就是從社會攫取更多來滿足自己的私欲,這種人很難快樂,更是可悲的。

要得到回報,你得先付出。當你可以不想回報地去給予的時候,你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將會被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社會上,每個人的信仰、崇尚和好惡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給予。有人給予的目的是更多的索取,有人給予的目的則是給與的繼續。以索取為目的的給予者,雖然也在給予,但其實際意義在於占有,在於為我,在於謀取一己之私;以給予為目的的給予者,然同是給予,但其實際意義卻是給予,是為別人做無私的貢獻。

可見,就單個的人而言,並不是說,給予一分,人的價值就是一分;給予越多,價值越大。關鍵在於給予的立足點,所持的立足點不同,則給予的實際意義各異。顯而易見,後者的人生價值高,前者的人價值則較低。同樣的社會環境,正確認識和把握自己,是給予由希望變為可能,再由可能變為現實的基點。

有的人需要你的給予,也許這種給予不是錢,而是你的時間。也許是你的耳朵,也許是你的手臂,你的鼓勵,也許人家需要你的微笑去給他鼓鼓氣。什麼需要都可能,也許別人隻需要你的一個擁抱,告訴他或她你的關心,而你的這種關心安撫了他或她的心。

著名牧師、作家約翰·岩說:“直到你做了一件沒有回報的事以後,你才真正生活過。”女人更應該是善於給予和付出的人,給自己做一個活著就去給予的決定,學著貢獻自己,女人就會發現你不但能改變別人的生活,你自己的生活和心態也會改變,你的心會更加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