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期刊不僅僅隻是一摞紙。期刊意味著持有特殊興趣和特別思想的一批人在與更大的、願意花時間和精力來分享這些興趣的群體進行溝通與交流。這種平衡預示著永久。”
——約翰·麥克·卡特(1981)
曆史上,有兩種方法用於期刊研究:一種是將期刊定義為有形的物品的形式。第二種是將期刊定義為一種思想、一種理解和服務讀者的工具。前者經常被用於營利性期刊的出版研究,而後者則流行於學者們的學術研究中,因為,在這裏期刊被看做是群體化的代言人以及大眾文化傳播的媒介。那麼,如果期刊被看做是文化的反映,期刊研究也應該再現這種文化。
多數專家和研究人員認為現有的相關期刊的學術理論似乎缺乏更加緊密的聯係。將期刊研究彙集,綜述有利於識別和判斷的理論和方法問題,甚至會為未來的研究指名新的研究方向。
期刊研究缺乏係統、連貫性的原因可能有若幹。由於受知識建構的限製,許多研究者往往在相對孤立的情況下從事科學研究。由此,他們的研究成果往往被冠以“閃光的片段”——優勢明顯的有價值的研究,但是,人們同時認為這些研究有時與更大的框架沒有任何的聯係。
況且,在新聞領域,關於期刊的位置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在一些人的眼裏,期刊的形式本身就令人迷惑不解。盡管期刊被喬治·華盛頓讚譽為“如此簡單的知識傳播手段”,但缺乏一定的世俗莊嚴感(conventional gravitas)使得期刊和相關研究成為次要的課題和活動。對於新聞學研究而言,作為研究的課題,期刊所得到的重視既不如報紙也不如電視。行業學術期刊如《新聞季刊》上刊登的與期刊研究相關的文章隻占6%,而且半數以上文章的研究內容局限於期刊的“內容分析”。對《傳媒摘要》的一份類似的調查發現,關於期刊研究的內容不到1%;與此相比較,相關報紙的研究為5%,電視的研究占到了20%以上。
期刊研究未得到足夠重視的原因可能部分是因為隻有少數大學的係部開設期刊研究的專業,但是,更多的、係統的考慮也未必不可能。文化曆史學家多蘿西·斯密茨寫道:“多數期刊研究被限定在將期刊出版作為新聞行業的一個分支來討論,或限定在某些有名氣的個別期刊的內容分析方麵。學院開設的學科幾乎都無一例外地按照常規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刊印的其他方麵(如報紙和圖書)……但是,極個別的研究考察了期刊一直作為公眾觀點和社會態度的反射鏡所起的作用。”
美國期刊曆史性研究的明顯特點可以總結概括為“編年史”,因為多數研究既沒有包括從曆史的角度解釋社會文化背景,也沒有涵蓋洞察定義媒體編輯和經濟現實的觀點。產生這種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多數情況下媒體學者通常將期刊作為孤立的新聞業的分支來進行研究,而不是將其當做社會、文化和經濟變化的產物和催化劑來研究。盡管作為準確的檔案資料可以稱道,但是,結果很少能夠與其更大的社會角色相聯係。
解釋期刊研究零散的最後一個原因至少部分是在於期刊研究者自身。期刊研究者與其他學科的學者一樣難免不受到流行研究課題的誘惑。期刊研究的趨勢伴隨著其他學科研究趨勢的變化而變化,而且這種潮流往往不是一種對已被接受的現存知識做出極大貢獻的強烈願望。
目前在我國主要城市的零售攤點和書店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國外期刊的身影。這些期刊給我們的文化帶來了新的聲音、新的思維和看待問題的方式。那麼,我們的學者在其科學研究中如何利用這些期刊呢?本書的目的是通過彙編美國期刊研究的論文和研究成果為我國期刊理論研究者、高校教師、研究生等提供未來期刊學術研究的方向。
中國與美國的社會製度不同,期刊的定位和性質存在較大差異,但這不妨礙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學習、借鑒和吸納先進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以促進我國期刊產業的發展並跟上時代的步伐。中國期刊產業正值尋求新的發展之際,這種學習、借鑒和吸納就顯得更加重要。
第一部基礎理論略述。主要講述人們對於期刊的理解。主要包括期刊的定義、分類及期刊的社會責任與影響。第二部分為研究方法述評。從定量研究、內容分析、專業期刊研究和女性期刊研究等幾個方麵綜述了美國期刊研究的科學成果、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研究應努力的方向。第三部分為論文選萃。彙編並評注了十篇美國專家、學者所發表的英語論文。內容涵蓋了讀者的價值及讀者群體的構建、期刊的影響、內容分析、廣告、女性期刊等。第四部分為中英文對照的名家演講。收集了近年美國期刊協會會議上一些業內權威人士的重要講話,從而使讀者能夠準確了解美國期刊業的發展動態及趨勢。第五部分為名刊精粹。編譯了美國名刊的使命、辦刊理念、原則及刊物簡介等。從中讀者可以把握這些期刊成功的秘訣。最後,本書提供了中英文對照的期刊研究術語作為附錄,希望為期刊研究者尤其是國外期刊的理論研究者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