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文人氣節(2 / 2)

難怪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千裏路。”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而老頭的話裏說得最多的,並不是當年宋國朝野上下,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如何的昏庸無能,如何的腐敗墮落。也沒用花太多的語調,來描述當年的戰爭如何的殘酷,自己又是如何的威猛霸氣。

相反,老頭談談得最多的卻是此事過後,宋朝的文人。

這和史書上花了的筆墨,描述宋國的腐敗無能,花了煌煌的篇幅,描述秦皇當年如何叱吒疆場,反而對於宋國的讀書人在此事後的表現,一筆帶過,有著的差別。

老頭著重提到了此事之後,那些宋國的亡國之臣,曾經的達官顯貴,不思祭奠舊君,反而急著向秦皇朝搖尾乞憐。

而那些一向被認為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那些被這些達官貴人們,認為下賤貧寒的讀書人,反而是他們舉起了反秦的義旗。

他們雖一介貧寒,卻是不惜三尺微命。雖是一介布衣,卻是胸懷淩雲正氣。

他們要麼發文申討秦國,要麼直接拿起武器報效天下。

而在國亡家破後,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卻是一批接一批的,來到當年陸秀夫背負幼帝跳海自沉的崖山,也紛紛縱身躍向大海。

而史書記載:“之後七日,十餘萬具屍體浮於海。”

這是多麼氣壯山河的壯舉啊,足可驚天動地,萬世永載。

而蕭天元也曾聽二位夫子鄭重滇起過此事。他還記得當時的夫子,發了好大一通的議論,說了許多蕭天元不明白的大道理。

其中說的最多的兩個字,便是“氣節”,這兩個字蕭天元倒是記憶猶新。

而他之所以記住這兩個字,也是因為從小就被教導,以及對聖賢大儒的仰慕而形成的。

氣節宅文人之脊梁也。氣宅浩然之氣。聖人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君子正是憑借一腔浩然正氣,方能群邪辟易,無往不利。節宅節。源於《禮》,《左傳》中有“聖達節,次知節,下失節”,有節便可立於德之至高點。

讀書人重修浩然正氣,並把此作為讀書人為人處世的基本,說直白一點便是氣節。這氣節不光文人有,凡夫俗子,王公大臣,帝皇貴胄,任人都有。隻是這氣節,很多人都丟失了,

甚至很多的讀書人,在科舉登極精榜提名後,在步入仕途出將入相後,反而卻是消失了。

而真正保留下來的,卻是那些一生甘於平淡,情願躬耕農畝粗茶淡飯,卻時刻心係天下安危的讀書人。

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文字,三歲小兒就能頌,可是八十老翁難成行。正如這天元大陸,修道這凡幾,而真正得道之人,又能有幾個?又真正有幾個人能問道長生?

不為名動,不為利累,凜然而不屈,傲然而不倒,心懷天下扶濟萬民,這便是文人的氣節。氣節在,則傲然,浩氣凜然;氣節失,則寡廉鮮恥,萬劫不複。足見氣節宅文人之脊梁,天下之脊梁也。

而今,波瀾壯闊的戰鬥場麵,今已經湮沒在歲月的長河中。四千多年的滄海桑田,今已使崖山與陸地相連。就連震古鑠今的決戰,如今都隻留下茫茫伶仃洋的拍岸驚濤,供後人憑吊之用。

或許在不少今人的眼中,宋朝軍民長期的抵抗,與戰敗後的投海行為,成為了“不識時務”之舉。但遙想先人們不畏強敵、與國家生死與共的英勇氣概,卻是不會因王朝的覆滅而黯淡的。

縱使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也無論多少的古代王朝建了又覆,也不論還有多少的讀書人品古論今。總有些東西,總有些故事,總有些氣節,是後人永遠都不會磨滅忘記的。

而蘭生幽穀,不為無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掛中天,不因暫滿還缺而不自圓;桃李灼灼,不為秋節將至而不開花;江水奔騰,不因一去不複還而拒東流。

所以天下欲亡,必先亡讀書人! 作者 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