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這樣,終身努力便成天才。

——門捷列夫

自我介紹

我是門捷列夫,俄國化學家,對化學的最重要貢獻是建立了元素周期分類法。1834年2月8日我出生在西伯利亞多波爾斯克一位中學校長家裏。在校時擅長數學、物理和地理學。1948年入彼得堡專科學校。1855年取得教師資格,並獲金質獎章。1856年獲化學高等學位, 1857年首次取得大學職門捷列夫位,1859年被派往德國海德堡大學進修。在此期間,我與法國化學家和意大利的化學家進行了交往,這些化學家在區別原子量和分子量方麵的堅決主張,對我的影響很大。1864 年,我任技術專科學校化學教授,3年後任彼得堡大學化學教授, 1868~1870 年寫出《化學原理》。在著書過程中,我還深入探索了元素性質間的關係,對所有已知元素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成表,顯示出元素性質具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我當時就曾預言過周期表上的空缺,將由未知元素來填補。在以後20年中發現的3個新元素,確實具有他所預言的性質。周期表逐漸成為大部分化學理論的骨架。20年後,在元素的放射蛻變中,證明用周期表闡明元素之間的嬗變過程非常有用。

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化學教科書中,都附有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之間的神秘聯係,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係。它的發明,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於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我們自然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明者——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 德米特裏·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生於俄國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市。這個時代,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不斷地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化學也同其他學科一樣,取得了驚人的進展。門捷列夫正誕生在這樣一個時代。門捷列夫從小就熱愛勞動,熱愛學習。他認為隻有勞動,才能使人們得到快樂、美滿的生活;隻有學習,才能使人變得聰明。

西伯利亞風光 門捷列夫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那裏有一位很有名的化學教師,經常給他們講化學課。熱情地向他們介紹當時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始創的新原子論。由於道爾頓新原子學說的問世,促進了化學的速度發展,一個一個的新元素不斷被發現。化學這一門學科正激動著人們的心。這位教師的講授,使門捷列夫的思想更加開闊了,決心為化學這門科學獻出一生。

道爾頓 在大學學習期間,門捷列夫表現出了堅韌、忘我的超人意誌。那時,氣管出血症在一直折磨著他,身體由於疾病而喪失了無數血液,他在一天一天的消瘦和蒼白。可是,在他因貧血而蒼白的手裏卻總是握著一本化學教科書。那裏麵有很多當時沒有弄明白的問題,那些問題一直纏繞著他的頭腦,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價,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著。他說:“我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的光榮,而是為了俄國名字的光榮。”很長一段時間以後,門捷列夫病情才慢慢好轉。

由於門捷列夫的學習刻苦和在學習期間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研究工作,1855年,他以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畢業後,他先後到過辛菲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這期間,他一邊教書,一邊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寫出了《論比容》的論文。文中指出了根據比容進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組的途徑。1857年1月,他被批準為彼得堡大學化學教研室副教授,當時年僅23歲。

彼得堡建築 攀登科學高峰的路注定是艱苦而曲折的。門捷列夫在這條路上,也是吃盡了苦頭。他擔任化學副教授以後,負責講授《化學基礎》課。在理論化學裏應該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間有什麼異同和存在什麼內部聯係?新的元素應該怎樣去發現?對於這些問題,當時的化學界正處在探索階段。近50多年來,各國的化學家們,為了打開這秘密的大門,一直在進行著頑強的努力。雖然有些化學家如德貝萊納和紐蘭茲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觀地敘述了元素間的某些聯係,但由於他們沒有把所有元素作為整體來概括,所以沒有找到元素的正確分類原則。年輕的學者門捷列夫也毫無畏懼地衝進了這個領域,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