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1月5日的二輪猴票起,中國郵票的誌號將有所改變,即從1974年1月起開始的J1、T1,到1991年11月的J185,T167,告一段落,再從頭編印中國郵票的誌號。
中國郵票,首創誌號,優點是便於查閱,便於初集郵者填空補缺,簡化記憶。如一說T46,人人皆知是“金猴”票,T29M,便知是“飛天”小型張。缺點是有些票如“盼盼型張”,無法編號,顯見從1949年立的老規矩,有些行不通了。
於是采取出版社出書的辦法,出一本書給一個號,無書號的書便是非法,倒也幹脆。
1992年起始的誌號改革,使今後的新郵無論是J、T,還是普票,每一枚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不再有“黑戶口”之嫌,入郵冊,進目錄,都方便得多,郵人當然歡迎。
郵票上印誌號,並非僅隻“中國人民郵政”的郵票,中國地區票澳門郵票,亦有誌號。與大陸郵票類似,印在郵票圖案下邊。如澳門1991年11月29日發行的聖誕節郵票,每枚左下角都有文字與年號(91),右下角標有S57(4/1~4/4),一望便知是序號為57的票,全套4枚,文字細如蟻腿,高倍放大鏡下,清晰可見。
香港票與台灣票,均無誌號。香港票分S(紀)、S(特)、R(普)三種,台灣票則分為普(專)、紀、常、欠4種。集港台票,須時常對照目錄。價目年年變化,目錄亦須年年更新,集郵者習以為常,並不刻意追求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