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後記(1 / 1)

去年3月份,我接到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李水仙老師的電話,她約我寫一本關於“即興口語訓練”的書。她是拙著《節目主持語用學(修訂本)》的責任編輯。記得當時我是那麼幹脆,甚至是很興奮地回答:“可以,即興口語訓練,一年完工。”現在,一年過去,書如期完成,寫“後記”不禁回過頭來反問自己:當初,我興奮個啥?

——我想起自己在2001年《節目主持語用學》的“後記”中那句有些“衝”的話,我說這本書是要“撼動傳統的、落後的語用觀念”;社會科學院陳建民研究員為拙著撰寫的“序言”還進一步肯定了“主持人語用轉型”的命題——對了,我當時興奮的是,我終於等到了為我國主持人“語用轉型”做一點實事的機會了。而且,對於這個“實事”,我甚至有點兒“烏龜爬磅秤(自稱)”地認為,它可能會有些開拓性的實踐價值。

我又記起,開始寫作本書沒多久,我給一位遠方的朋友掛了個電話,他曾在15年前,為我第一本關於央視主持人的小冊子寫過一篇“以壯行色”的精彩序言。他就是張頌教授。我一直把他引為師長和摯友,屬於天天見麵不一定是朋友、三兩年見一麵卻心心相印的那種。張教授默默關注著我的研究,給過我不少幫助,但是,我必須承認,他對於我某些出言不恭的質疑是冷靜的、寬容的——他的文化個性和理論品格令我尊敬。我是閱讀他的《朗讀學》開始媒介語言研究的,而且直至今天,每每閱讀他的論著仍然會有所得、有所悟。先生聽說我準備寫這本書,勉勵有加;看了我發去的本書大綱和部分書稿,很快就發來一篇頗有分量的“序言”。我與王婷教授很感動,一致認為,這篇“序言”關於“即興口語”的論述,豐富、補正了本書某些理論闡述,十分難得。

正當本書的寫作艱難推進之時,王婷博士從中國傳媒大學調來我目前從教的深圳大學。她曾在央視主持談話節目數年,我讀過她的文章和著述。她理論視野開闊,學術思維活躍,實踐經驗也很豐富,得知她也正在準備撰寫這樣的書,我邀請她合作。我很高興可以借助她的力量豐富本書的內容、加快寫作的進度。她初到深大,頭緒紛繁,工作擔子也很重,但是她在百忙中積極參與了本書的撰寫和全書的統稿,其中“即興訪談”、“即興評述”尤為出色。王婷教授的參與,為本書如期付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至於這本《主持人即興口語訓練》,有什麼聊以自慰之處,我們可以誠實地說,本書並非泛泛而議的經驗之談,本書即興口語訓練體係的建立和訓練方法的設計,是有堅實的理論支撐的。這裏有一篇“內容簡介”,附驥於此以代詳述:

“當今時代,主持人節目正在從文本話語操作向即興話語操作轉型,本書提供了一套即興口語訓練的科學體係和訓練方法。全書分為即興語流、即興成篇、即興修辭、即興描述、即興解說、即興評述、即興聽悟、即興語智、即興播講、即興訪談、即興主持、即興幽默,共12個單元,將即興口語的技能要素進行分解,遵循分進合擊、循序漸進的技能習得規律,設計了48個訓練課目,語用理念新穎,訓練目標明確,以例引路,以趣激練,與主持人口語實踐緊密聯係。適用在職主持人業務訓練,也適用於大專院校播音主持專業的教學。”

但是,人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尤其是“即興口語”,曾被大師們闡述為“信息的存在方式”,“人類存在的家園”,“人的精神世界的流射”,“人格的顯現形式”……純然的口語能力訓練,目下還沒有多少值得借鑒的文本,實在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課題。況且“即興口語”不僅牽涉語言學科,還牽涉傳播學、思維科學、心理學、社會學、接受美學、文化人類學、行為科學……想到這裏,我們的“聊以自慰”就顯得有些淺薄了。我們將繼續學習、研究、思考這個課題,對於本書目下存在的遺憾與不足,我們真誠地期待批評,期待指教。

沒說“感謝”,卻已經有了許多“感謝”了,這就是“說‘X’不說‘X’”,本書“即興描述”中提到了這個說話技巧,這裏“現燒現賣”了。不過,如果這本關於即興口語訓練的書對大家確有些用處的話,就讓我們大家都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吧。他們前瞻性選題策劃和對本書精品化的追求,既是對作者的激勵,也是對讀者的負責。

記得十多年前,我們發一部書稿要用郵包寄出,那麼的費時費力。而現在,隻需在電腦前,一個手指摁下去就能實現——嗚呼,逝者如斯!

好,我們發稿了!

應天常、王婷

於深圳大學

2009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