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張頌

應天常、王婷教授合著《主持人即興口語訓練》即將出版,我應約撰寫這篇序言,隻是表達我的一片心意:感謝和祝賀。

我同應天常教授相交甚早,他1993年出版第一本著作《CCTV主持人藝術風采》是我寫的序言。我們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見麵,相談甚歡,十分融洽。我對他是很敬佩的,因為他為主持人和主持人節目出版過數本專著,在這個領域研究相當深入,學術水平很高。他數十年的執著追求和埋頭寫作,成果豐碩,受到了業界的推崇和尊重。他的學術品格、學術態度,是摒棄了當下的浮躁和低俗、蔑視著那些趨炎附勢之徒和利欲熏心之輩的。他的學術主張堅持了“厚積薄發”、“勤學苦練”,凸顯了“話語活力”、“言為心聲”。總體上說,應天常的著述對於主持人的學習和引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當然,毋庸諱言,我們之間也存在著學術觀點上的差異,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在學術觀點上“各抒己見”又“暢所欲言”,恰恰說明學術氛圍的寬鬆活躍,學術自由的平等愉悅,學術態度的認真負責,學術作風的率真質樸。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永遠處於相對真理的進程之中,是非曲直要由曆史和實踐去澄清,即使表述不夠準確,也並非懷有背離真理的目的。這樣的交往,確實感到真摯而歡快。當然,遇到另外的情況就不同了。出於某種個人目的,采取“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做法,斷章取義,惡語傷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對此,就應該毫不留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破到讓世人認清其嘩眾取寵的“泡沫”。否則,難以繼承發揚老一輩的優良傳統,難以使後來者少走彎路。

應天常教授的著述,成為我們學科理論寶庫的一個亮點,是同他的學術視野寬闊、理論造詣深厚分不開的。值此新著《主持人即興口語訓練》出版之際,我向他表示深深的謝意!

在我們的播音理論中,飽含著多少人的嘔心瀝血、多少人的辛苦勞作和提煉升華。我自己就見證過,親曆過。

1984年在中央電視台的研討會上我提出的“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就不是心血來潮。麵對文字稿件,通過有聲語言表達,就應該使原文增色,叫做“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而麵對即興話題,就應積極敏銳地反應,調動所有的知識儲備,組織好詞語序列,說出話來頭頭是道、言簡意賅、辭約義豐,那就叫做“把內部語言外化為有聲語言”。我們認為,播音是一種創作,迥異於日常生活中的談話,所以不能稱之為“有稿說話”、“無稿交談”。

所以,播音必然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有稿和無稿。將來廣播電視發展到任何時候,這兩種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隻要具備了這兩種能力,就會“無往而不適”,甚至“無往而不勝”。

在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功力訓練中,我一直堅持恩格斯的“非說不可”、毛澤東的“非下苦功不可”這兩條根本原則。就是說,首先要有“說”的願望和要求,而不能僵冷和勉強,而“說”的樣式、體式、風格、形態也絕不局限在“自然談話”;其次,要刻苦錘煉語言功力,語言的功力包括:觀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現力、鑒賞力、調檢力、回饋力,而不應懈怠和敷衍。因為我們播音專業的教學,特別重視訓練,要求“從難、從嚴,科學地大運動量地訓練”,不能找竅門、走捷徑。

在有聲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思維方法、詞語序列和語言技巧是不可能分開、割裂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是血脈貫通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互補互動的。而那基礎,正是“成於內而形於外”的暢達引發。所謂“思接千載”、“視通萬裏”、“情動於衷”、“有的放矢”,都是涵化在“聲情並茂”、“形神兼備”的表現力之內的。

正因為如此,我們尤其注重話語主體的人文修養和知識儲備。閱讀名篇佳作、當眾朗讀朗誦一定要“積銖累寸”、“集腋成裘”;捕捉新鮮話題、提高寫作能力一定要“眼觀六路”、“下筆千言”。

在培養即興口語能力時,不能輕視朗讀在播音主持創作中“潛移默化”、“視閾融合”的巨大功能,不要以為“口語至上”是唯一態勢。“大聲朗讀文稿可讓你看出哪些詞可以省略、哪些應該強調、句子有沒有表達清楚、句與句之間連接得是否順暢。……廣播電視新聞稿的最佳評判者是耳朵而不是眼睛。”[1]因此,隻有提高朗讀水平,才能夠準確、鮮明、生動地播報新聞,也才能夠清晰、流暢、靈動地主持好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