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廣播電視應該如何定位?國外公共廣播電視有無可借鑒性?這些問題是近年來不少學者、專家感到困惑的地方。為此,當本書作者李娜在2003年提出要研究公共廣播電視的時候,我就非常支持甚至很是期待。雖然我不是這方麵的專家,但是一直非常關注這個話題,希望她通過對歐美公共廣播電視製度的研究,能夠對我國的廣播電視改革提出一些有啟示性的建議。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她終於完成了這本書,我很高興應邀為她的這部處女作寫幾句話。

歐美公共廣播電視製度作為一種西方傳播製度,其背後蘊藏著豐富的政治、經濟和人文觀念,自從80多年前在英國問世以來,深受各國政界、學界和公眾的關注。與私營商業電視體製相比,公共廣播電視製度具有抵禦不良政治和商業勢力侵蝕、維護公民社會和公共領域的製度特點。本書以市場化背景下歐美公共廣播電視的危機與變遷為切入點,係統地分析了公共廣播電視與政治、經濟權力的互動關係,具有明顯的創新性。

首先,本書以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理性的批判精神,對歐美公共廣播電視的曆史與現實進行了富有跨度的研究。具體表現在:對歐美公共廣播電視製度的價值與特點做出了比較全麵的概念性描述;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政治經濟學、公共領域理論和新製度經濟學理論,解構和建構歐美公共廣播電視的危機實質與變遷路徑;提出了公共廣播電視與國家、市場和社會的重構關係,公共廣播電視與社會資本的增值關係;對歐美公共廣播電視製度的形成與演變,尤其是其與公共領域的關係提出了創新性的見解。另外,本書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充分關照了中西方政治、社會及文化語境的不同,從觀念與價值層麵指出了西方公共廣播電視的實踐對我國廣播電視改革的啟示。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既有大量文獻資料基礎上的邏輯分析與思辨、歸納與演繹,也有在實證研究基礎上的實地調查、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作者先後對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進行了深度訪談,並對歐美公共廣播電視頻道的節目進行了實地觀看和影像記錄,同時,通過深入家庭的田野式的參與觀察,獲得了對研究對象全麵的社會文化意義上的理解,是在同類研究中的有益探索。

作者李娜曾在省級電視台工作十載,有著豐富的新聞從業經驗。對國內廣播電視業的關注與困惑促使她離開優越的工作環境來京求學,當時她的兒子尚幼,長期與兒子的分離常常使她愧疚於心。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不但憑借頑強的毅力,潛心完成了理論的積累與升華;還利用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機會,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一手研究資料,顯示出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可以說,本書是作者從一個新聞從業者向學者轉型的過程中厚積薄發的結晶,也體現出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努力進取的專業精神。

當然,本書還有一些有待拓展的空間,例如關於中國廣播電視如何借鑒國外公共廣播電視製度方麵還可以進一步探索。但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很值得一讀的有分量的專著。

柯惠新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