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術史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家族、宗族關係是我國古代基本的社會關係之一。在我國幾千年的階級社會中,不管宗族組織是否嚴密,其外顯形式是否明顯、普遍,人們的家族、宗族觀念總是對家庭與社會生活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家族、宗族觀念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仍有一定的影響。探明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與社會生活的關係,既有助於中國家族、宗族關係史的總體研究,也有助於拓寬和加深秦漢魏晉南北朝斷代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我國關於家族、宗族史的研究始於圓園世紀圓園年代。圓園世紀圓園年代至源園年代,專題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情況的論著未見,論文亦極罕見,而貫通研究中國古代家族、宗族史的著作則有一些。

率先開始研究我國曆史上家族、宗族問題的是呂思勉先生,其所著《中國宗族製度小史》是我國第一部有關家族、宗族問題的專門史。該書不到緣萬字,但談到人類社會從“渾然一大群”到母係社會、父係社會的演進,談到姓氏的產生、宗與族的關係、宗法的產生與廢弛、譜學的興衰、宗法與封建的相輔相成關係,談到漢代以降累世同居與析居問題以及立嗣意圖的前後變化等等。大凡家族、宗族史研究的主要問題都已涉及,隻是沒有充分展開,帶有論綱性質。但其影響仍很深遠。後來在其《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源部斷代史中,論述社會組織時都專設《族製》一節,其篇幅較《小史》有所增加,對宗族製度的若幹問題的看法亦較《小史》深入。此著收集了正史中許多有關家族、宗族的材料,對後人研究很有啟發性。

陶希聖在《婚姻與家族》一書中提出了農民家族、豪商地主家族、士族家族等概念,就家族的範圍、族居問題、宗法及宗法製的變遷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高達觀的《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從社會學視角將家族製度的變遷分為周代的宗法社會、宋代的宗族家族社會和清季的家族社會三個階段。高先生認為周代是中國式家族社會之創製與興盛時期,宋代為中國式家族社會之中衰與複興時期,亦即家族製度由純貴族支配演變為“民眾化”、“普遍化”的家族製度時期,清季則為中國式家族社會之衰落與崩潰時期。高先生並從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法律基礎三個方麵分析了家族製度演變的原因,其中對經濟基礎的分析尤為重視,這一點很值得肯定。

從法製或禮儀角度研究中國古代家族、宗族製度的也有一些。如諸橋轍次《支那の家族製》一書就是以家族儀製為基礎來考察中國社會的一麵,其中一些內容如九族範圍、宗法、宗廟製度等與家族、宗族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又如仁井田陞《支那身份法史》和《中國法製史》第三卷《奴隸農奴法·家族村落法》均有專章論述“家族”法,其對“家族”問題的分析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瞿同祖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是一部較早從法律角度研究社會的專著。他對於家族範圍的概括較為全麵而準確,頗值得借鑒。此著又較為深入地論述了曆史上法律製度與封建家族製度的密切關係,所舉事例雖多為宋元明清事,但對於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族關係仍很有參考價值。

圓園世紀緣園—苑園年代,由於“左”傾思潮的錯誤幹擾,大陸社會學、社會史的研究完全停頓,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也不例外。這猿園年,不僅沒有出版過係統的家族史、宗族史研究專著,甚至連小冊子也沒出版過一本。所有通史及斷代史著作,也幾乎沒有涉及這方麵的內容。圓園世紀願園年代以後,家族、宗族史研究又開始煥發勃勃生機。但與先秦、宋元明清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相比,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史、宗族史的研究仍顯薄弱。

圓園世紀願園年代以後,研究家族、宗族史的專論有張鶴泉的《東漢宗族組織試探》,作者對東漢宗族組織的構成特點、宗族內族人的聯係、族人和國家法律的關係以及宗族對社會的影響作了全麵考察;馬新《論兩漢鄉村社會中的宗族》從兩漢宗族的基本麵貌、演進以及與鄉裏關係和兩漢政府的宗族政策三方麵對兩漢鄉村社會中的宗族問題進行了具體研究,馬先生以鄉村社會的宗族為研究對象,意義重大,頗值得肯定;張承宗和魏向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宗族》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宗族強盛的時期。宗族組織的主要形式有士族地主經營的封建莊園,以宗族為核心的流民集團及由族長控製的武裝塢壁。宗族觀念有三種主要傾向:重門第輕才德,重宗族輕個人,重孝悌輕複仇。宗族內部的凝聚力,源於同居共財的經濟生活與保持優勢的文化傳統。以上三篇專題論文對於我們研究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族、宗族關係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通論性論文成果是杜正勝先生的《傳統家族試論》。杜先生對家與族的界定、家庭結構和累世同居等重要問題都提出了精辟、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家族”是指大功以外至緦麻共曾高之祖而不共財者,“宗族”是指五服以外的同姓共遠祖,但疏遠無服者。他將家庭結構分為“漢型”、“唐型”以及宋元以下二者的折中三種類型,認為“南北朝、隋唐迄宋元以下,累世同居共爨而又高官厚祿者實如鳳毛麟角”,“累世同居者多是僻在田野的農人”。文章引證材料翔實,論證邏輯嚴密,是一篇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力作。他的另一篇論文《中國傳統社會的重心——家族》從五服的家族結構、能伸能縮的家族圈、大家族的憧憬、父係主導的兩性結合、家法與門風等五方麵對家族問題進行了探討,對我們的研究尤其是家族概念的界定頗具啟發性。郭政凱的《中國古代宗族的伸縮性》從宗族的組織結構、類型、職能等方麵入手,探討了宗族的伸縮性或可變的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