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氣中揮灑王道的北京商人
1左憶皇城遺風,右揚國粹精華的紫禁城
京商,顧名思義就是北京商人。可以說,京商的曆史是伴隨著北京悠久的曆史成長起來的。
北京城作為首都已有2500年以上的曆史,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403年)即為薊國之都,五代起先後有遼、金在此建都,直至元朝九年(1259年),北京成為首都,稱元大都。明洪武元年改元大都為北平,永樂十九年改名為京師。清順治元年(1644年)定都北京。民國成立及北洋政府時期,仍以北京為首都。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保大坊東麵,至今仍保留著馬可?波羅紀念館,這個麵積不大卻整潔雅致的居所曾是馬可?波羅當年遊曆北京時居住過一段時間的府邸,《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述了元大都當時商業繁華的情形:“在城裏的大道兩旁,有各色各樣的商店和鋪子……”
從元代至明、清,由於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北京商業一直十分繁榮。內城有“東四、西單、鼓樓前”,外城有“天橋、前門、大柵欄”。鱗次櫛比的商業店鋪出售著皇親國戚和普通的京城居民們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聚攏了天朝大國最熱鬧興盛的人氣。
2009年8月3日,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了“毛家灣出土瓷器珍品展”。這些橫跨元明清三代近千年的各色各樣的瓷片,引來了中外考古界人士的一片驚歎。其實,它們隻是北京出土的古瓷片的一少部分,據考證,毛家灣一帶曾是元明清三代漕運碼頭堆積碎瓷的倉庫,從2005年到2007年,長達兩年多的挖掘共挖出了瓷器100多萬片,足足裝了11卡車。當年運往京城途中損毀的殘品尚且這麼多,總的貨運量當有千萬倍之巨。
類似的考古發現和相關史料,同樣證明了鼓樓前、積水潭等地也曾經是京城的商業要地。鼓樓前一帶從元代開始就是繁華鬧市。那時,南方漕運船沿著南北大運河將江南的糧食、布匹、絲綢、瓷器等運至通州,再向西運往大都,經東直門橋,直達積水潭。當時的積水潭又名西海子,川流不息的貨船載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晝夜不停地在那裏靠岸。附近馬路上車水馬龍,一派繁忙,各種到岸貨物很快又從積水潭運到附近的鼓樓商業區和全城各處。
貨物運輸和商品交換也帶動了北京城的住宿、餐飲、醫療、金融等產業。當時的東四牌樓一帶曾是朝陽門內第一個大十字路口,從南方各地來的“漕糧”以及南方一帶的土特產品由大運河抵達通州後,都要通過朝陽門運進京城。這樣,隨船而來的客商、船主、船夫、腳夫都要在朝陽門至東四牌樓一帶休息、用餐,使得大道兩旁的食攤、飯莊、客店、錢莊、當鋪、藥鋪、綢緞莊、紙店等比比皆是。
元末明初對京城西南通道的打通,造就了西單牌樓的商業繁華。當時出宣武門至菜市口、廣安門,向南可達盧溝橋、良鄉和津冀等地;向東南可達山東、江浙、閩廣;向西可達山西、陝西和西域。明清兩代,許多衙署在京城西南辦公,就近在西單牌樓商鋪采辦貨物及生活用品,這便促進了西單一帶商業區的發展。
城外“天橋、前門、大柵欄”的商業繁華,源於多爾袞率清兵關後,強令漢人從內城遷居外城,並將天安門前棋盤街一帶的商鋪、會館、戲園遷往南城。這樣,前門大柵欄一帶,錢莊銀號、藥店、綢緞莊、鞋鋪、食品店、飯館、茶葉店、金店、戲園等店鋪林立,著名的同仁堂藥店、盛錫福帽店、內聯升鞋店、六必居醬園、瑞蚨祥綢緞莊等百年老字號,都在這裏落腳紮根、戲園也多達十餘家,由前門大柵欄到天橋一帶,成為京城商業繁華地區和各種娛樂最集中的場所。
作為政治經濟中心,京城最大的購買力來自朝廷和政府官員,由此形成的京商群落也多以為朝廷衙署及達官貴人服務為榮耀,並從此和衙門、官吏結下了千絲萬縷、盤根錯節的關係。他們盯著官吏們的言談舉止,留心著來自朝廷官府的一切信息。這樣,京商天生就養成了一套心係政治、關注“國家大事”的嗅覺和觸覺。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大國無小事,與宮廷官府和大權在握的要員打交道,京商在舉止做派上形成了許多“規矩”。比如,他們非常講究信譽,講究貨真價實,以免和官家打交道砸了自己的飯碗,甚至落下牢獄之災。京商麵對朝廷的官宦,甚至管家、賬房、家人,該出手時就出手送禮、請客吃飯,養成了一種豪爽、講義氣、注重人際交往、談吐舉止高雅、知識麵廣、學識淵博的風氣。故京商講究和氣生財,以禮相待,其誠信、豪爽、大氣的行事風格,一直延續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