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處祖國內陸,黃河上遊,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自古以來多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和發展的最有生機的文化板塊。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輝煌燦爛的人文曆史,造就了境內大量頗具風采的古代文化遺存,保留了許多璀璨奪目的珍貴曆史文物,成就了甘肅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美譽。根植於這塊神奇熱土的甘肅省博物館,以此引為自豪,近年來更加發奮努力。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文物收藏、科技保護、學術研究和展示宣傳等方麵,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績,完成了一批在國內外很有影響的科研項目,造就了一批知名專家學者,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省級博物館之一。

甘肅省博物館是一個有影響的博物館,實事求是地講,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天獨厚的條件所致。甘肅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在我國古代曆史中的特殊作用,以致境內沉澱了大量頗具風采的古代文化遺存,成就了今天我們擁有較多曆史文物的優勢,奠定了甘肅省博物館為藏品大館的優勢地位。王裕昌同誌在省博物館從事管理工作近20年,《創新與發展——甘肅省博物館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一書,是他長期在博物館工作的心得體會,體現了他幹一行愛一行,善於學習的工作作風。這本書稿,對文博工作者和普通博物館觀眾來說都是有參考價值的,對大家認識和了解當代博物館提供了一個窗口,值得推薦和介紹。

現代化的博物館應該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文化窗口,又是曆史與現實之間的一座橋梁,它的使命便是充分揭示陳展文物所蘊藏的文化信息,為文物拂塵增輝,讓文物開口說話,實現觀眾與文物的精神交流。惟其如此,觀眾才能感知曆史,領略中華民族的生命源泉,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並深化對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博物館的工作意義不僅要保護好文物,更要吃透文物,認識文物的價值和意義,奠定學術研究的基礎,為觀眾與文物的溝通造就合理的機製和平台。文物藏品是博物館開展科研的物質基礎,學術研究是文物再生的空氣和陽光。開展學術研究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總結、不斷創新的過程,也就是館藏文物充分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不曆經這一過程,文物的社會效應就難以發揮出來。王裕昌同誌在工作之餘,彙集研究成果,編輯成冊,付梓出版,在這方麵做出了應有的努力,應該說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這本學術理論書稿內容涵蓋了博物館建築、博物館信息化、博物館安防與消防、博物館開放管理、博物館社會教育與服務、博物館文化產業、博物館文化、博物館人才戰略、博物館科學發展等多個領域。可以說內容深厚,涵蓋麵廣,以小見大,深入淺出,運用現代的科學理論和方法,把握相關學科的最新知識和學術界的研究動態,把博物館的科學研究彙入社會科學研究之中,對文物的科學研究與博物館的發展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可以說,博物館事業的方方麵麵,幾乎都被納入其中,是博物館難得的一部理論教材。

仔細讀完這部書稿,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博物館鮮為人知的一些功能和知識凸現於紙上,呈現在大眾眼前,使人們對博物館的內涵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識。我相信,博物館的同誌如果能把學術研究看作是發展文博事業的助推劑,既保持自己的研究個性,又不遊離於社會之外,博物館集收藏、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功能會日益顯現出來,成為我們這個城市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窗口。人們透過這個窗口,在文物天地裏接受曆史和藝術教育的同時,就會看到我們文化事業的氣象,感受到文化環境的氛圍,體察到這個城市的文化品味,受到文明與進步的熏陶。

發展博物館事業,既要展現曆史,又要為當代服務,使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惠及百姓。理論研究是博物館工作整體水平的體現,是博物館奉獻給社會的主要文化產品。博物館作為傳承民族精神的殿堂,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公共文化服務的載體,在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要進一步挖掘厚重的曆史文化資源,創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精品陳列展覽,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弘揚中華文化,宣傳甘肅精神,提升隴人品格,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2009年12月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