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精神共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輝煌
——代序
西北民族大學校長金雅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84周年的前夕,西北民族大學各族師生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正在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的精神,特別是通過學習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後,使我們充分認識到當前民族工作的重大任務和我們所肩負的重大責任。為此必須激發和凝聚全校各族師生的智慧和力量,促進民族高等教育事業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西北民族大學賈東海教授與青年學者們合作撰寫了《民族精神研究專論》一書,這對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學習氛圍,把全校師生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和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活動引向深入,必將產生良好作用。
我仔細閱讀了賈東海教授的這部書稿的寫作目錄和部分內容,覺得他們的研究係統、全麵、翔實。書中對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關係及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功能、地位和作用一一進行了剖析;對愛國主義傳統和如何弘揚培育民族精神闡述了作者們的觀點、思考、建議,很有見地和說服力。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文化傳統和巨大生命力、創造力的民族。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把握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增強民族凝聚力,是我們今天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前提。我國是由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家和萬事興”。在數千年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的成員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共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中華文化是博大精深,包容大度的文化。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齒相依,密不可分的關係。新中國成立多年來,正是由於個民族始終同心同德,緊密團結,我們才得以國家統一,民族和諧,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為了適應新世紀世界科技整體化、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要求,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強化愛國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中華民族振興做出新的貢獻。
精神是動力。江澤民同誌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精神是信念,是支柱。
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來說,牢固樹立並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極端重要。江澤民同誌多次強調:
“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這種物質力量是基礎,但也離不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靈魂和無形的力量。
十六大報告中又說:“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強大的動力。中華民族崇尚氣節,重情操,倡儉樸,重實踐,求事功,重德育,尚經驗,棄神異,不尚空談,知行合一,這些可貴精神和崇高品格,通過不同曆史階段的積澱和發揚,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的結晶和精華,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使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風風雨雨中披荊斬棘,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