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便有了這樣一個初步的比較,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農村文明是親近自然的,城市文明是疏離自然的;農村人是尊重自然的,城市人是破壞自然;農村人認為自然是有機的、相互聯係、充滿生命的,城市人認為自然是物質的、客觀化的。在人類社會的關係上,農村文明是接受差別閑暇的時候’孩子們喜歡坐在村裏最高的山頭上’看著自己的家鄉,因為隻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的,既有差別又很有序,城市文明是強調平等無差別的農村是倫理本位的,城市是權利本位的農村是熟人社會,城市是陌生人社會;農村是一個人情社會,城市是一個法理社會。農村是社群主義的,中國農村是一種最典型的社群,社群主要不是講一種權利關係,更主要是講一種情感關係,有情感關係的一群人才構成一個村落,城市是強調個人主義、國家主義;農村是以本土知識為基礎的,城市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的。
在人與自我的關係方麵,農村文明的理想的“我”是小我,城市文明理想的“我”是大我農村是相互依賴的“我”,城市是獨立的、原子化的“我”;農村講究節製的、自足的我,城市講究不斷自我實現的我農村講究具有曆史關聯性的我,城市人講究當下的我農村人講究信仰的我,城市講究事實的我等,進行這樣的對比是為了打破原來的偏見,也是為了用兩種類型來解讀不同的文明。
農村文明是城市文明的基礎
尚立富!農村文明對社會的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石中英!一般認為現代化就是工業化、城市化。城市化有很多指標,如非農業人口比重、城鎮的規模等等,總之現代化的一個趨向就是農村文明的衰落。村莊的文明是和村莊的曆史聯係在一起的,有的村莊存在已經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了,可是現在施行的村莊規劃把老村莊全部毀掉了,新的村莊都建在高速公路的旁邊,結果隨著那個村莊的被毀,祠堂沒有了、老樹沒有了、家族的宗廟沒有了、各種各樣的故事也沒有了,所以我覺得中國農村文明在鄉村規劃之下麵臨著滅頂之災。
那麼該怎樣來看待農村文明!
首先要認識到生態文明視野中的農村文明。在文明的問題上,我發現國內的一些學者包括政策製定人員都有一種觀點,就是文明的進化論。他們認為,從采集文明、漁獵文明進入到農業文明是個進步,從農業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是個進步,從工業文明進入到生態文明又是一個進步,似乎就是人類文明每一次進步都要拋棄已經取得的所有成果,人們總是站在今天嘲笑過去,為我們今天的一切沾沾自喜,其實我覺得,在後工業時代有一種文明觀很值得我們重視,就是生態文明觀,他首先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是一種新的自然觀,人們似乎又重新認識到山川背後的德行,認識到江河背後的力量,認識到風雨雷電背後的那種非物質化的東西,當然不是說回到自然崇拜的那個年代,但是總之是認識到自然並不是毫無生命的、物質化的、可以被我們任意支配的,最後一種和諧的關係。
再者看待農村文明時,需要強調文明的多樣性,文明不是單一的,不同的文明之間的價值就像不同的文化的價值一樣是不能夠比較的,他們隻不過是在自己獨特的曆史過程中生長起來的,所以在生態文明的視野下,農村文明應該有自己獨立存在的價值。最後,我們認為隻有在文明多樣性存在下才能夠促進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從曆史上看,文明也好、文化也好,都起源於不同文明、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然後才能不斷前進,我們才能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我們才能有更多關於未來的靈感,才不至於僵化。
中國有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城市中許許多多的有所成就的、對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那些人,他們寶貴的品質,都來源於農村文明中汲取的營養,我不是說所有的城市人,真正的城市文明恐怕不能提供那些品質’比如刻苦、專一、忠誠、正義感等等。第二,我覺得我們應該看到人類社會的發展的道路不是隻有一種的,就像托夫勒所說的,現代化是一個開滿了花的樹,它有很多伸向未來的枝,不一定非得走西方已經走過的那個道路,通過犧牲、排擠農村、農業、農民來實現現代化的夢想,我覺得在這個時代裏麵農村文明有可能得到重生。第三,農村文明建設中的城市化問題需要重新考慮,不僅要從經濟學的角度,還要從文明論、從哲學的高度、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考慮。
農村文明對農村教育重要性
尚立富:從農村文明的角度重新看農村教育,您是怎樣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