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才輩出 基業長青(1 / 2)

(代序)

我到南航工作以後,與很多南航校友有了接觸,其中不乏成功人士。我覺得在這些傑出的校友身上,有不少共同特征值得總結,這或許能夠激勵更多在校學子成長成才,於是產生了把校友們在南航求學及走上工作崗位後的經曆和感悟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了校友們的高度認同。在2011年學校確定推出這套校友訪談錄的會議上,我曾提出推出這套校友訪談錄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想通過對校友們的訪談,了解當今社會對創新人才的素質和能力的新要求,以及對母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意見和建議,以便我們客觀全麵地認識以往人才培養的經驗和不足,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育教學,為解決“錢學森之問”、培養大批的傑出創新人才提供借鑒;二是想從校友們的成長曆程、奮鬥事跡和人生感悟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增加母校的文化積澱,為今天和未來的南航人提供更多的啟迪和精神財富。

看過這套校友訪談錄,一種自豪感油然而升。南航辦學的曆史還不長,隻有短短的60年,然而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所有的成就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不僅是我們創造了中國航空史上多少個第一,不僅是我們取得了多少有影響的學術成果,也不僅是我們與企業的合作項目產生了多少億元的經濟效益,更應是從南航走出了成千上萬的優秀人才,他們推動了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人才輩出,是南航對國家和社會的最大貢獻,是南航的最高榮譽,也是南航基業長青的可靠保證。

我們知道,從1512年哥白尼提出改變了人類宇宙觀的日心說,到現在剛好500年。近500年來,滄海桑田,曆史舞台過客匆匆,唯有大學傲然屹立。據統計,在500年前全世界建立的社會組織中,現在仍然用當初的名字、以當初的方式、做著當初的事情的隻剩下85個,它們中有70個是大學。因此,有理由說:基業長青,大學當之無愧。大學為什麼可以基業長青? 根本原因在於大學能夠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從人文主義教育的先驅牛津大學,到研究型大學的鼻祖柏林大學,再到當代社會的軸心“多元巨型大學”,盡管大學的內涵和職能在變化,但是有一點不會改變,那就是:靠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支撐的大學品牌,必然曆久不衰。

走過60年,回首500年,一路回看大學品牌的次第崛起,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堅持育人為本,促進人才輩出。育人為本,是說大學的根本目的是發展人、成就人。根據唯物主義曆史觀,人類將隨著能力的發展而進入到自由王國。可以設想一個具有超強能力的宇宙人,舉手投足之間,一切外在的束縛皆成齏粉,他是何等自由,但這隻是美國科幻片中常見的場景。對於地球人而言,能力不是宇宙的能量,而是心智的功能,心智是能力的本體。大學是培育和發展心智的地方,這或許就是大學將會永存的道理,也是大學的核心價值所在。

長期以來,人類對如何培養人才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盧梭的《愛彌兒》,再到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不同時代的教育家們從不同角度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這些答案告訴我們:培養人才,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自己發展自己的心智,使自己的心智變得純正和不斷強大。曆史延綿不斷的風景線,不是顯赫高聳的權力,而是正直智慧的心靈。從教育史和我們的辦學實踐中可以體會到,向心靈處用心是一所大學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2000年前,我國的先哲們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說的就是大學要向心靈處用心。近200年前,美國耶魯大學的報告曾提出,大學課程應建立在訓練心靈和裝備心靈這兩條重要原則之上,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都是大學促進師生發展的普適性原則,我們在培養人才的實踐中必須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