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教育觀念(1 / 1)

當代中國正處於跨越性發展趨勢,現代教育的改革也活躍起來。而教育變革是一個整體,其中一些綜合性問題,成為教育觀念變革的新挑戰。發生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事件往往深入人心。據報道,有一位小學教師為了實現平等教學,竟跪著給學生上課,從而達到師生的視線處於同一平麵,真可謂是煞費苦心。麵對現代教育的現狀,實行智慧教育,使教育來源於生活已成為首要問題。人的行為來自於思想觀念。在每一次教育變革與教學創新中,人的行為表現始終由價值觀念、情感態度、思維方式支配著。原聯合國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負責人庫姆斯認為,教育係統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麵的障礙:物質的障礙,即資源和設備的缺乏;行政管理的障礙,即規章製度和議事程序的不完善;哲學的障礙,即人們對理想的目的和目標觀點存在分歧;心理的障礙,即教師對改革抱有什麼樣的態度、情感和觀念。庫姆斯所分析的這四種障礙,消除前兩種障礙可以通過增加設備與完善製度和組織而消除;而後兩種障礙涉及人們的理想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則變得很複雜,這兩種障礙不得不成為當前亟待解決而又困難重重的實踐問題。有研究者指出,缺乏創新思維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最大挑戰,而不是技術、資源和責任感。因此,思想觀念的改革關係著有效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實現。

馬克思認為:觀念不外乎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思想而已。“教育觀念”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見解與觀念,其中有人才觀、質量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等。它既反映了一種現實關係,同時又反映了對價值的追求;既有理論形態和製度形態,又直接關係到實踐的社會心理形態。

有關學者對教師的教育觀念研究表明,“教師的教育觀念在界定任務和選擇認識工具去解釋、計劃、決策任務中起到了指導作用,因此,教育觀念在教師界定行為、組織知識和信息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教育觀念對教師的覺知有重要的影響,教師的觀念強烈地影響著他們的教學行為”。“教師的教育觀念首先要影響其教育態度、教育方式與教育策略,並進而影響其教育行為,最終轉化為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說,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學行為與策略的依據,保證了有效課堂教學的實現。

(一)課堂的價值追求

課堂的價值追求即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基本認知和觀念,它對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起到支配、影響和製約的作用。很多學者認為,教育教學其主要的意義和價值有兩個方麵:一是教學的外在價值,二是教學的內在價值。外在價值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就是培養學生走入社會後能夠發展與生存,能為在社會上立足做好準備。所以它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主要是為了生存的需要。從這個方麵來說,外在價值屬於功利性價值,而內在價值則屬於非功利性價值,是升華為功利之上的,是針對人的精神價值來進行建構、豐富和完善的。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統一外在價值與內在價值、功利價值與非功利價值這兩個方麵的過程。為任何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與幸福做好準備是理想教育或價值追求的體現。具體一點來說,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主要是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關懷的體現:從人的存在的出發點來看,其主要目的在於引領學生尋求個體、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使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從人的生成的出發點來看,其主要目的在於引領學生如何使智力與人格協調發展,使學生知道如何做人。

(二)課堂的活動主體

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最具有現實意義的活動主體。從教師的角度講,教師是學生的引領者與指導者,即所謂的“主導作用”;從學生的角度講,學生則是課堂教學的踐行者和自主的發展者,這即是通常所說的“主體作用”。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這兩方麵的“人的因素”,是相互存在的,並不是單獨存在的,離了誰也不行,葉瀾教授將這種關係稱為“複合主體”。

有效課堂教學應將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凸顯出來。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課堂教學應該將學生的活力與價值充分顯現出來,是學生生動活潑的生活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領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掌握知識、學習知識、理解知識、改造知識,使學生在這種活躍的氛圍中將活力充分展現出來,將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

課堂教學對教師的生命價值也有很重要的意義。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師教授學生知識的付出過程,更應該是教師不斷完善自我、體現自我生命價值的過程。教師應該全身心投入到偉大的教育事業中,將課堂構建成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要愛學生、愛生活、愛自己的生命,與那些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青少年學生一起共同努力。課堂教學應將師生的生命價值充分體現,而且還應將師生的社會價值充分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