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又名“人葠”,俗稱“棒槌”,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馳名中外的珍貴藥材,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角)之一,中國一類保護植物。由於人參根部肥大,形若紡錘,常有分叉,全貌頗似人的頭、手、足和四肢,故而得名。

古代,它有許多別名、雅號,如:神草、王精、地精、黃精、血參、人銜、人微等。人們所說的“百草之王”是從滿語中翻譯過來的。

在中國醫藥史上,使用人參的曆史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代,良醫扁鵲對人參藥性和療效已有了解;秦漢時代的《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藥中上品;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共有113方,用人參者即多達21方;相傳明代李時珍之父李言聞曾有《月池人參傳》專著。

關於人參的發現還有一個故事哩。

從前,有兄弟倆在深秋還要上山打獵。老人們勸他倆說:“現在已是深秋,馬上就入冬了,山裏的氣候說變就變。要是讓暴風雪把山封住,你們就出不了山啦!”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兄弟倆根本聽不進老人的話。他們帶上弓箭、皮衣和幹糧,上山去了。

一連幾天,天氣晴好,他們打到了許多野獸。有一天下午,突然狂風大作,雪片紛飛。大雪一直下了兩天兩夜,把山路全覆蓋了。兄弟二人沒法出山,隻好找了個樹木茂密的山窩躲避,等風雪過去再說。

山窩裏長著幾棵數十丈高的大樹,樹幹非常粗。他倆看到其中有一棵已經老死,樹心枯爛,於是就把樹心掏空,掏成一個很大的樹洞。他們在裏邊架起一堆柴火,一邊燒烤獐麅鹿兔,一邊烤火取暖。兄弟二人就暫時在這兒住下了。天晴時兩人就又出去打獵。為了節省吃食,他們又在四周挖些草根當糧食。一天,他們發現了一種手指粗的藤秸,挖出來一看,根有胳膊粗,形狀像人,放進嘴裏一嚐,甜津津的。兩人就挖了很多,堆滿半個樹洞。吃了這種東西,他們感到渾身更有力氣了。有一回多吃了些,鼻子直冒血。從此以後,他們不敢多吃,每天隻吃一點兒。

打獵,挖草根,住樹洞——兄弟倆就這樣在山裏待了一冬天。直到第二年開春,風停雪化,兩個人才滿載著獵物下山回家。

村裏的人以為這哥兒倆就是不凍死也得餓死了,一見他們又白又胖地回來了,都很奇怪。弟兄倆拿出好像長著胳膊和腿似的草根給大家看。大夥從來沒見過這東西,都說它長得像人。後來,傳來傳去,就把這種東西叫成了“人參”。

人參,五加科。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肉質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頂端有根莖,下端常分叉。掌狀複葉輪生。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果實扁球形,鮮紅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喜冷涼濕潤氣候和斜射光及漫射光。

人參是根,味甘、微苦、性溫,具有調氣養血、安神益智、生津止咳、滋補強身之功效,被譽為“百草之王”。主要含10多種人參皂甙,以及人參快醇、β-欖香烯、糖類、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等。人參又分為園參(栽培)和野山(野生)參,園參的藥效遠不及野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