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愛鼻日”。鼻子是呼吸係統的大門,忽視治療鼻炎這種“小毛病”,可能會引起身體的“大麻煩”。如不及時治愈鼻炎,會造成鼻竇炎、鼻息肉,不僅生理、心理備受折磨,而且影響工作與社交。嚴重者還須進行手術治療;另外,鼻炎、鼻竇炎長期不愈或加重會導致支氣管哮喘、咽喉炎、氣管炎與中耳炎等一係列疾病的發生。所以,“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小病不治,大病難醫”這些健康格言告誡我們,要高度重視慢性鼻炎、鼻竇炎的治療,不能等到病情惡化與出現並發症時,才到醫院就診。
一、警惕並發症的發生
(一)發生於相鄰器官的並發病變
1.久治不愈的咳嗽
慢性鼻竇炎最困擾患者的症狀是流不完或擤不盡的濃稠鼻涕、鼻子不通引起呼吸不順暢、鼻涕往咽喉倒流使喉嚨經常不舒服、慢性咳嗽、嗅覺機能喪失,更有甚者引起頭痛、前額腫脹或有壓迫感等。以上這些症狀久而久之使患者情緒日漸低落、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失眠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鼻後滴漏綜合征。就是指在鼻腔或鼻竇的慢性炎症如慢性鼻炎、鼻竇炎或過敏性鼻炎的基礎上,炎症部位所產生的膿性分泌物經鼻腔倒流,由後鼻孔進入鼻咽部、口咽部、下咽部,這種膿性分泌物可刺激咽部,引起以慢性咳嗽為主要表現的一係列臨床症狀,稱為鼻後滴漏綜合征。一些長期咳嗽的患者常先到呼吸科就診,在常規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後,就易被疑似診斷為支原體肺炎、變應性支氣管炎而繼續治療,但效果仍然不好。這時,就需要重新回顧發病的病史,檢查鼻、咽腔,以排除鼻後滴漏發生的可能。長期慢性咳嗽還可產生諸多不良後果,如哮喘、氣腫、氣胸等。如果患者為幼兒,還有可能影響其生長發育,造成體質虛弱,易患感染性疾病。
長期咳嗽鼻後滴漏綜合征的防治,重點在於有效治療鼻部慢性炎症,一旦鼻病得到有效控製,症狀會有明顯好轉,堅持治療,可獲痊愈。此外,要注意保持口腔衛生,適當多喝水和勤漱口,以促進黏稠痰液流出,減少咽後壁刺激,減輕咳嗽及相關症狀。一般無需使用鎮咳藥和祛痰藥,切忌濫用藥物。怎樣及時發現小兒患上頜竇炎?有下列情況時應考慮本病的發生:①慢性咳嗽、咳痰。②經常氣喘而用藥效果不佳。③經常流清水樣鼻涕,遇冷加重。④經常發生鼻癢、鼻出血。⑤咽喉腫痛,扁桃腺肥大,頭暈頭痛。⑥不明原因的反複“感冒”。⑦上頜竇區(麵頰近鼻側)有輕度壓痛。以上症狀不能用感冒或肺部感染解釋時,就應請醫生進一步做鼻部檢查。對該患者首先必須徹底治療鼻竇炎症,由於去除了誘發因素,上呼吸道炎症大多得到控製,即使再發作,治療起來也較為容易,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2.慢性鼻炎、鼻竇炎可引起聽力減退
從解剖位置看,鼻和耳之間通過咽鼓管相連。咽鼓管咽口位於鼻咽側壁,距下鼻甲後端1~1.5厘米。故下鼻甲腫脹或肥厚時常引起鼻塞,進而影響咽鼓管通氣和引流而出現耳鳴和聽力減退等耳部症狀。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通過其軟骨段管腔的開閉具有調節中耳氣壓,使之與外界大氣壓基本保持平衡的功能。同時,通過咽鼓管黏膜的纖毛運動,可使分泌物自中耳向鼻咽部排出,從而對中耳起到引流作用。慢性鼻炎、鼻竇炎引起鼻甲腫脹、肥厚時,咽鼓管咽口可被阻塞,外界空氣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的氣體逐漸被黏膜吸收,腔內形成負壓,中耳黏膜腫脹,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耳黏膜發生一係列病理變化,杯狀細胞增多,分泌增加,形成鼓室積液,妨礙了聲波的傳導,從而引起聽力逐漸減退。此外,慢性鼻炎、鼻竇炎時後流的分泌物也可附積於咽鼓管的咽口,不僅堵塞而且還會引起逆行感染,導致急慢性中耳炎,特別是分泌性中耳炎。所以說,鼻炎、鼻竇炎均會引起聽力減退。咽鼓管的功能障礙並非局限於對鼓膜有效振動的影響。當咽鼓管發生持續性功能障礙時,鼓膜內側壓力就會低於外界壓力,即出現負壓。此時,中耳腔內毛細血管內的血清就會隨之滲出到中耳腔內,形成中耳積液,這就是所謂分泌性中耳炎。
3.其他相鄰器官的病變
鼻腔鼻竇的化膿性分泌物從鼻咽部向下流注,可引起咽炎、扁桃體炎等。化膿性鼻竇炎作為感染病灶,還可引起感染性關節炎、腱鞘炎和皮膚病。小兒因抵抗力弱而更易引發。如果小兒鼻炎治療不及時,要考慮有沒有出現並發症。小兒鼻炎最常見的並發症是腺樣體炎、鼻竇炎、咽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由於小兒患鼻炎時鼻腔炎性刺激容易引起急性腺樣體炎,長期炎性刺激又會導致腺樣體肥大,出現特殊的“腺樣體麵容”,影響身體、智力發育。分泌性中耳炎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生纖維化等一係列病理生理改變,使最初滲出到中耳的液體變得黏稠並將中耳的聽骨包繞起來,這在醫學上稱為鼓室硬化症,就像給聽骨安裝了緊箍咒一樣,使其無法行使振動功能而影響聽力。如果在中耳液體滲出的基礎上合並細菌感染,如化膿性中耳炎,就可能會導致鼓膜穿孔、聽骨壞死等嚴重病變。防止小兒並發症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經久不愈時還易引起額、蝶、篩、上頜骨的骨髓炎。以額骨骨髓炎常見,除鼻竇區壓痛外,頭痛性質是悶脹樣鈍痛。骨髓炎經久不愈還可有黃綠色鼻涕,X線拍片顯示骨質結構不清、死骨形成和鼻竇骨壁缺損。
(二)嚴重的眶顱並發症
1.鼻源性顱內並發症
鼻腔頂壁、額竇後壁、篩竇頂壁均與顱腦相鄰,若呈先天性缺損,致使鼻部黏膜與硬腦膜相貼,所以鼻和鼻竇的感染可以直接循此波及顱內導致顱內並發症。額骨板障靜脈彙入上矢狀竇,蝶骨板障靜脈彙入海綿竇,嗅神經鞘膜與硬腦膜相連續、鞘膜下間隙與硬腦膜下間隙有潛在的交通;而額竇黏膜靜脈與硬腦膜及蛛網膜的靜脈相通。當鼻部和鼻竇部感染如急性鼻炎或鼻竇炎等,在機體免疫力降低前提下細菌便可通過以上路徑,以血栓性靜脈炎逆行擴展方式沿嗅神經鞘膜下間隙傳入顱內。由鼻竇炎引起的鼻源性顱內並發症中,額竇炎致病者較多,蝶竇炎次之,篩竇炎及多竇炎又次之,上頜竇炎引起者最為少見。可表現為硬腦膜外膿腫和硬腦膜下膿腫、腦膿腫、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等。鼻源性顱內並發症為較嚴重的顱內病變,一旦發生,後果嚴重,甚至可以導致死亡,因此應以預防為主。急性鼻炎及鼻竇炎時要避免行鼻部手術;鼻竇手術時要禁止向骨壁刮除黏膜以免骨壁感染。
二、手術的選擇與新的治療進展
(一)保守治療很重要
1.改變觀念
慢性鼻炎與鼻竇炎並非一定要開刀,經常有患者會問脊液鼻漏應及時使用容易透過血腦屏障的足量抗生素。另外在上呼吸道感染時不宜遊泳、跳水。
2.鼻源性眶內並發症
鼻竇與眼眶的解剖關係極為密切:①額竇、上頜竇、蝶竇和篩竇圍繞著眼眶的上、下、後和內側。與眶內組織僅一薄骨板之隔,尤其是篩竇側壁(紙樣板)和蝶竇側壁極菲薄甚或先天缺損,致兩竇之黏膜分別與眶內側骨膜和視神經鞘膜相貼。②篩前、後孔及其同名血管和神經貫通篩竇和眶內。因此,鼻和鼻竇感染可經上述解剖學聯係侵入眶內。“慢性鼻竇炎是否一定要開刀”?“開刀是否能完全治愈”?等問題。如果是慢性鼻肥厚性鼻炎才可以考慮物理治療或手術等非藥物手段治療,而鼻竇炎則是在鼻腔內無解剖異常與病變堵塞鼻竇的引流且經過正規治療無效後才考慮手術。
2.早期規範治療
無論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竇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都會出現並發症。因此,需特別注意:①急性期應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避免形成慢性鼻竇炎。②在全身症狀發作期間,應注意休息。③頭痛嚴重時可內服止痛片,減輕症狀,保障休息。④應用鼻部血管收縮劑1%麻黃素和消炎藥,改善鼻腔通氣,利於鼻竇內分泌物引流和殺菌消炎。⑤如鼻竇內分泌物引流不暢,症狀加重者,應及時去醫院做診斷及治療。⑥滴鼻藥使用之前,應先清除鼻內分泌物。每次應先滴血管收縮藥,然後再滴抗生素。⑦堅持治療,在症狀完全消失後再停藥,以免使急性鼻竇炎轉為慢性而反複發病。⑧預防鼻竇炎還應清除鄰近感染病變,對全身慢性疾病或鄰近病灶如慢性扁桃體炎、增殖體炎、慢性咽喉炎、蛀牙、牙槽流膿、口腔潰瘍等這些病變應積極治療或手術清除。⑨慢性肥厚性鼻炎即使手術了也不能保證並非一定要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