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秀外慧中的鼻與鼻竇
(一)閑話鼻與鼻竇
早在夏商時代,我們的祖先對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就有了比較固定的概念,在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目、鼻、耳、口等記載,從文字結構上看,當時已經知道耳聽聲音、鼻嗅氣味的功能。成書於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對鼻的論述頗多,其中有鼻與十二經脈和五髒六腑的聯係,以及鼻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如認為“鼻為肺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等。《內經》記載的鼻淵即今之鼻竇炎。如《素問·氣厥篇》說“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至今仍有參考意義。據美國一份資料調查:每年患有不同程度鼻竇炎的美國人數超過3700萬人,並且由於空氣汙染,發病人數正逐年上升。在國內尚無類似的數據,但隨著生活的日趨現代化,人們與塵埃、硝煙、汽車尾氣、化妝品、裝飾材料和食品添加劑等接觸機會更多,這些都是引發急、慢性鼻炎,甚至鼻竇炎的主要原因。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一些患者會因為鼻炎引起鼻子通氣差、流清鼻涕、頭痛、大腦不清醒、昏昏沉沉,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初步估計,每年鼻竇炎患者的人數將超過5000萬人。
(二)剖解鼻與鼻竇
從解剖學上講,鼻腔是前後鼻孔之間的一個通氣腔隙,它被像牆一樣的鼻中隔分為左右兩側鼻腔,就是我們常說的兒童患鼻炎會引起記憶力衰退、智力下降,還可能誘發哮喘等炎症疾病;成人患鼻炎如久治不愈,會大大影響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作用,直接威脅健康,影響工作和生活。鼻炎患者兩個鼻孔。鼻孔前段長鼻毛的區域稱為鼻前庭,與我們的皮膚一樣,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癤,兒童常易患鼻前庭炎而出現皸裂和糜爛。鼻腔的頂部,也就是它的“天花板”與我們的腦組織僅隔一層較薄的骨板,其內有嗅神經的終末感覺末梢嗅絲通過,分布於鼻腔上部的嗅黏膜。鼻腔外側壁表麵有3個垂向下方的突出部分,分別稱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有時我們可以在鏡子中看到鼻腔內長出紅紅的、圓圓的東西,甚至會誤以為是腫瘤而不勝驚恐,其實那就是我們的下鼻甲,因為鼻前庭與鼻腔生理性較寬敞或鼻甲自身腫脹而可以看到。三個鼻甲就像亭台樓榭的層疊屋簷一樣分布,其下方空隙分別稱為上、中、下鼻道。下鼻道內有鼻淚管的開口,所以鼻炎或鼻病可以引起眼部溢淚等不適,下鼻甲後端又距口、鼻咽腔與中耳腔的交通管道咽鼓管的咽口較近,故鼻甲病變可以波及於它。人的鼻腔黏膜血供豐富,特別是下鼻甲和中鼻甲的遊離緣和前後兩端,有許多海綿狀血竇組織,這種組織對物理、化學刺激自主神經和內分泌影響特別敏感,可迅速收縮和擴張,改變鼻甲的大小,從而影響鼻子的通氣功能,這對鼻生理學和病理學研究意義重大。中鼻道內有額竇、前組篩竇及上頜竇的開口,這裏也是新興的鼻竇內窺鏡手術經典術式的舞台,比如包括鉤突、篩漏鬥、篩泡、中鼻甲、半月裂的竇口鼻道複合體就位於中鼻道內。在上鼻道內則有後組篩竇和蝶竇的開口,這些部位的解剖畸形或病變可進一步影響鼻竇功能而致鼻竇炎。
(三)細說鼻竇
鼻竇也稱作副鼻竇、鼻旁竇。早在人體胚胎3個月時就開始分化出來,15~20歲之間達到最大體積,它是人體頭顱內存在於鼻腔周圍的多個含氣的骨質腔。人體共有4組8個鼻竇,它們隱蔽在鼻腔旁邊,分別是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鼻竇的開口均較小,稍有狹窄或阻塞,即導致鼻竇通氣引流障礙;鼻竇與鼻腔黏膜相連,鼻黏膜炎症常累及鼻竇黏膜。各竇口彼此毗鄰,一竇發病可累及它竇。
側麵觀正麵觀上頜竇左右各1個,其位置在眼眶底部、鼻腔外側、口腔硬齶上方之間,為4個鼻竇中最大的,其在中鼻道的開口位置最後且最低,故受累機會最多,上頜竇內側壁為上頜竇自然開口所在,後外壁與有重要臨床解剖病理意義的翼齶窩和顳下窩相鄰,上壁就是眼眶的底壁,底壁則與尖牙與磨牙關係密切,易受牙根影響而發生牙源性上頜竇炎。篩竇則因是蜂房結構,不利於引流,感染機會亦多,其四壁毗鄰在手術中尤為重要,外側壁由前麵的淚骨和後麵較薄的紙樣板與眼眶相隔,頂壁即為前顱底,後壁則與蝶竇毗鄰,與視神經等關係緊密。額竇雖然位置高、竇口低,但因毗鄰前組篩竇,故受累屬其次。蝶竇位於各竇之後,位於鼻腔後上方蝶骨體內,單獨開口,故發病機會相對較少,但蝶竇因外、上和後壁與顱中窩、海綿竇、頸內動脈和視神經管重要結構相鄰,可作為經鼻顱內手術的路徑之一。因與眶尖關係密切,故蝶竇炎時可引起視神經病變。小兒鼻竇的解剖特點導致其更易患鼻竇炎,從局部看,兒童鼻竇開口相對較大,細菌容易侵入,鼻竇內的黏膜一旦感染,容易形成水腫、增厚,增厚的黏膜容易堵塞竇口,加重了鼻竇內的炎症。此外,從全身看,兒童對外界環境的適應鼻竇鼻竇口的通氣與引流及正常的鼻黏膜纖毛係統功能,是保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條件。解剖變異可以導致竇口鼻道複合體狹窄,竇口引流不暢,黏膜間的相互接觸或導致黏膜纖毛功能障礙,病菌易停留繁殖,引發鼻炎及鼻竇炎。
多數鼻腔側壁及解剖變異既可以出現於慢性鼻竇炎患者中,也可出現於正常人群中,隨著功能性鼻竇內窺鏡手術的廣泛開展和對竇口鼻道複合體生理及病理作用的認識,解剖變異作為致病或易感因素已引起鼻科學界的廣泛重視。能力差,抵抗力弱,容易患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傳染病,這時極易引起鼻竇炎。另外,兒童扁桃體及腺樣體肥大發炎後有時候容易成為病灶,從而造成鼻竇容易發炎。
(四)鼻與鼻竇的生理功能
鼻與鼻竇結構的表麵黏膜覆蓋,鼻炎與鼻竇炎其實就是鼻黏膜的炎症,當其生理功能受到影響時就會出現患者所感覺到的鼻塞、流鼻涕、頭痛、嗅覺減退等不適症狀。由此可見,鼻子不大,作用可真不小。
1.鼻的生理功能
(1)呼吸功能:
鼻腔作為呼吸空氣的通道,具有加溫和加濕的作用,以保護下呼吸道黏膜適應生理要求,以有利於肺泡內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感冒或患了鼻竇炎時,鼻腔黏膜充血,可以影響呼吸功能,讓人呼吸不暢。通道作用。鼻腔特殊的解剖功能,可以使吸氣時的氣流呈拋物線樣經中鼻甲內側之鼻腔頂,再折向下方經後鼻孔入咽腔。呼氣時部分氣流則以拋物線經前鼻孔呼出,部分則由於後鼻孔大,前鼻孔小,致全部氣流不能同時呼出,而在鼻腔內形成旋渦氣流漸次呼出,這樣就使氣流在鼻腔內增加了與鼻腔鼻竇黏膜接觸的機會。如果通道功能因鼻腔病變影響,就會影響通氣及嗅覺等功能。加溫和加濕作用。鼻腔就像我們家居生活中的空調與加濕器一樣發揮著作用。首先,因為鼻腔黏膜的麵積較大,且有感冒會影響呼吸豐富的海綿狀血管組織,具有敏感的舒縮能力,每日可放出熱能約70卡,從而使吸入的冷空氣迅速變暖,調節至30~33°C,再經咽、喉調節至與正常體溫相近後入肺。其次,鼻黏膜富含腺體,需要時一晝夜可分泌水分約1000毫升,用以提高空氣的濕度,防止呼吸道黏膜幹燥,使黏膜的纖毛運動得以維持正常的機能。
(2)保護功能:
鼻孔入口,也就是鼻前庭內的鼻毛就像是我們生活中抵禦風沙的防護林一樣,能對空氣中的花粉、碎絨毛、塵埃和其他較大顆粒有阻擋濾過作用。此外,每隔20分鍾左右,鼻子就會分泌1升左右分泌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鼻涕。為了排除含有雜質的廢黏液,鼻子裏有幾十億根纖毛,穿過黏液層,每分鍾掃動將近1000下,把黏液掃到食道和胃裏,由消化液消滅困在黏液中的細菌,較細微的塵埃和細菌進入鼻腔後,被黏膜表麵的黏液毯粘住,黏液中有可溶解細菌的溶菌酶,再經纖毛運動向後送達鼻咽腔,經口腔吐出或咽下。所以,人們常將黏液纖毛清除防禦係統形象地稱之為我們人體的天然氣道長城。健康的成人,鼻子裏的黏液每分鍾大約移動半厘米。但是吸煙或喝酒過度、脫水或者健康欠佳010的人,黏液的清除速度要慢得多。清除速度越慢,鼻子防禦細菌和其他異物的效率自然也就越低。因此,保護纖毛運動對維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甚為重要。
(3)嗅覺功能:
含氣味的氣體分子隨吸入氣流到達鼻腔嗅溝處,與嗅黏膜接觸,溶解於嗅腺的分泌物中,刺激嗅細胞產生神經衝動,經嗅神經到達嗅球、嗅束,再到達延髓和大腦中樞產生嗅覺。人類是以嗅覺為主的哺乳動物發展到以視覺為主的靈長類動物,再發展到以思想為主的人。在這一進化過程中,人的嗅覺功能出現了明顯的退化性改變。盡管如此,嗅覺仍衍生出識別、報警、食欲、情緒等重要生理功能。對辨別有毒物質、選擇攝食、促進食欲、調節生殖行為等方麵仍有重要作用。當鼻腔存在炎症、鼻腔黏膜腫脹、嗅區黏膜也存在腫脹時,流經鼻腔的氣流就會減弱而影響嗅覺,因此感冒嚴重時,我們會有“鼻子聾了”的感覺。
(4)共鳴:
鼻腔是重要的共鳴器官,發音在喉,共鳴在鼻,以使聲音洪亮而清晰。正常情況下,從喉嚨發出的聲音經過鼻腔,聲流在鼻腔內撞擊回旋,產生共鳴效應,使聲音變得滋潤洪亮。一旦鼻塞,這種共鳴效應就會減弱,所以鼻炎犯了或是感冒時,聲音都會變得“嗡嗡囔囔”的。若鼻腔因炎症腫脹而閉塞時,發音則呈“閉塞性鼻音”。若齶裂或軟齶癱瘓時,發音時鼻咽部不能關閉,則呈“開放性鼻音”。歌唱演員就因鼻腔結構不同而影響整個發音係統而具有不同的音色。
(5)反射機能:
鼻腔內神經豐富,常出現一些反射現象。如噴嚏,係三叉神經或嗅神經受刺激後而引起先有深吸氣,繼之強呼氣的一陣氣流從鼻咽部經鼻腔噴出的動作,可將鼻腔內刺激物清除,為一保護性反射。穿過第一道防線的雜質,會遇到第二道更嚴密的防線。如異物刺激了鼻子,往往會打一個噴嚏,把吸入的異物、顆粒立刻噴出體外。不過,如果我們患有流感,噴嚏也會把流感病毒噴散到空氣中,對周圍的健康人形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