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甘肅城鎮失業問題研究(3)(2 / 2)

六、建議對策

(一)治理失業應與發展經濟相結合

適度的經濟增長率或合理的經濟增長率是經濟社會努力追求的目標。從就業的角度來考察適度的經濟增長,主要是指這種經濟增長不但不會帶來失業人口的增加,而且還會促進已有失業人口存量的減少。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表明,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係,經濟增長與就業擴張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係。保持國民經濟的快速、持續、穩定增長,不僅有利於避免由於經濟波動產生的周期性失業,而且有利於擴大就業規模。失業現象雖然複雜,但它主要還是經濟問題,是勞動力供求失衡的表現,解決失業的較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建立一種健康的不斷增長的經濟,為人們提供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因此,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應是我省今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目標和任務。

(二)加大實施再就業工程的力度

在近幾年的失業人口中,下崗職工占了多數。職工下崗是中國特殊時期的特殊問題,屬於體製性失業,這是中國經濟體製轉軌必然要走的一步。因此解決職工下崗問題,除了采取常規的、市場經濟國家通行的方法以外,還需要一些適合我國國情的特殊方式。如我國近兩年提出的再就業工程的實施,就是其中的一種。再就業工程是政府勞動部門為解決失業職工和企業富餘職工再就業問題而創辦的一項社會係統工程。主要內容是綜合運用政策扶持和就業服務手段,依靠政府、企業、勞動者和社會各方麵的共同努力,實行企業安置、個人自謀職業和社會幫助安置相結合,幫助企業妥善安置和分流企業富餘職工,促進失業職工和富餘職工盡可能實現再就業。2003年是我國把再就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目標的第一年,8月份中央召開全國再就業工作座談會後,各級政府在製定配套政策、開發就業崗位、增加資金投入、搞好就業服務等方麵加大工作力度,一些地方政府把控製失業率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年度考核目標,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大齡就業困難對象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這些較大程度上緩解了失業壓力。再就業工程是一項主動的、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它對失業的治理具有更為直接和長遠的作用。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不懈地進行下去。

(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製度

社會保障製度是現代市場經濟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失業救濟和失業福利是社會保障製度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保障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較低的失業率也會對社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而在社會保障水平比較高的情況下,較高的失業率也不會對社會造成過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根據失業現狀,在完善社會保障體係方麵所做的主要是構築了三條“社會保障線”。“三條保障線”,即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失業救濟金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收入,這是我國政府根據國情,針對不同的低收入群體所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項目。但由於國力所限,我國的社會保障體係還不健全、保障水平還是比較低的。而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可以為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正常流動創造條件。由於失業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一套社會失業保障和服務體係就顯得非常必要,積極的失業治理政策隻有與社會保障製度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提高勞動就業的效率。

(四)加強職業培訓,培育各種就業服務體係

對失業者進行技術培訓,成為近年來國外治理失業的突出特點。國外實踐證明:技術培訓是幫助失業者再就業的重要途徑,各國政府曆來都非常重視對失業者進行再就業的技術培訓。他們大力提倡“終生的培訓是保障終生就業”的新概念,非常重視對勞動力的培訓工作,針對不同對象進行形式多樣的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再就業能力。

為了提高失業人口的就業能力,我們應特別重視對失業人口的培訓,並將其視為解決失業人口問題的基礎工程。根據甘肅省的現狀,我們開展的職業培訓應分為三種類型:(1)對尚未工作過的青年的培訓;(2)對在職職工的培訓;(3)對失業人口的培訓。加強職業培訓,提高人們的就業能力,以避免失業,或促進失業人口盡快就業。在勞動力供給質量的提高上下功夫,不僅是提高再就業率的前提,而且也是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效途徑。

除加強培訓之外,還應開展職業介紹服務,並開展大量的就業信息谘詢工作,促進失業人口的就業,以幫助失業人口盡快擺脫失業狀態。在全省普遍建立正規的職業介紹機構,用現代化手段裝備就業市場,培育各種就業服務體係,搜集、分析和定期發布勞動力市場信息,開展職業介紹和谘詢,提供就業培訓,努力提高市場動作效率,讓盡可能多的失業者能夠很快獲得就業機會。

(省統計局入口處 任天昕馬濤)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