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建設史上重要的一頁,指從1964.年開始一直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的國家生產力布局由沿海向內地的一次重大戰略轉移。三線企業是戰略轉移的重點,是基於國際形勢及國防建設需要,在“三五”到“五五”計劃時期集中在內陸省份投資建設布局的一批企業。三線企業的內遷,使內陸西部省份資源配置、經濟結構、工業布局、技術人才等方麵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曾為內陸西部省份經濟發展創造了輝煌。曆經40年,由於曆史、地理、環境、人口等多方麵的因素,目前這批企業曆盡滄桑,成長曲折,發展前景各異。深入研究三線企業的曆史、現狀和發展戰略,對於借簽曆史經驗,吸取教訓,更好地發揮三線企業的作用,加快三線企業的發展,為工業強省再立新功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國家統計局甘肅省企業調查隊和甘肅省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聯合在全省範圍內對三線企業進行了一次調研活動。旨在為政府及有關部門研究、宣傳、振興甘肅三線企業獻計獻策。
甘肅三線企業發展問題研究調研采用企業、企業負責人分別填寫調查問卷,走訪企業翻閱資料,組織企業負責人及職工座談會等形式進行。本文以在甘的94戶三線企業中被調查的69戶企業信息數據作為實證研究,從甘肅三線企業的建設及其曆史作用、甘肅三線建設調整改造成果、甘肅三線企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及甘肅三線企業的發展戰略思考四個方麵進行闡述和分析。
一、甘肅三線企業的建設及其曆史作用
(一)甘肅三線企業建設的總體布局
甘肅三線建設的布局是按照中央對西北地區的總體布局展開的。196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在西安召開西北地區遷廠工作和“三五”規劃會議,明確了西北地區三線建設的總體安排,要求西北地區在1964年後的若幹年內,建立起一個以酒鋼為中心,能生產常規武器,並且具有相應原材料和必要的機械製造能力的工業基地,建立起一個工農業相適應的、比較完整的鞏固可靠的戰略後方。
第一,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力爭在西北地區形成一個品種較全的冶金工業體係,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工業。主要任務是建設以酒鋼為中心的鋼鐵工業基地,增加國民經濟各部門特別是國防工業急需的鋼鐵、有色和稀有金屬的品種,建設銅、鋁、鋅、鎳、鉬有色金屬工業基地,積極采用新技術,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第二,用五到七年的時間,以酒鋼為原料基地,以蘭州、西安地區為中心,西至西寧、北至張掖、石嘴山,南至漢中,連結豫西等地區,由華北、東北對口支援,建成西北機械工業基地。第三,為保證酒鋼的建設和生產,適應西北地區經濟建設和國防的需要建成隴海、蘭新鐵路運輸網絡。在“三五”期間,除將西北地區主要鐵路幹線上的電氣路站閉塞方式改成半自動閉塞外,還將對能力薄弱的區段采取加固橋梁和局部改造,增加站場設備等措施。第四,爭取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內在西北地區建成一個小而全、少而精的石油化工和化學工業體係。第五,利用當地資源,在天水、武都等地配套建設一批輕工業、紡織工業基地。第六,建設與其配套的建材工業。新建酒泉水泥廠,規模50萬噸;恢複建設蘭州玻璃廠。第七,重點滿足以酒鋼等三線企業為中心的煤炭供應,並保證三線建設各方麵用煤需要的窯街、靖遠等煤炭工業。第八,石油工業主要是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重點開發陝西、甘肅、寧夏地區的長慶油田。第九,重點安排甘肅劉家峽的水電站等電力工業建設。
(二)甘肅三線企業的建設規模及特點
“三五”到“五五”的時期,國家投資2052億元,在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建成國有企業近3萬個,其中大中型骨幹企業和科研單位2000多個,形成45個以重大產品為主的專業生產科研基地和30多個有特色的新興城市。軍事工業是三線建設的核心,投資280多億元,建成企業480多個,科研院所92個,從業職工135萬人。配套民品工業主要是為軍事工業直接或間接服務的產業,既是戰略大後方基地建設的支撐條件,又是軍事工業的基礎。
1965年甘肅三線建設全麵展開,集中在國民經濟第三個和第四個五年計劃時期,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主要是續建收尾。這17年時間大體分為兩個階段:1965年和“三五”時期(1966年至1970年)為第一階段,甘肅基本建設投入資金52.99億元;“四五”和“五五”時期(1971年至1980年)為第二階段,甘肅基本建設投入資金102.54億元。這兩大階段甘肅新建、遷建、擴建三線企業單位146個,其中:工業企業110個,占到總數的八成左右,主要分布在軍工、兵器、航天、航空、軍用電子、核工業、機械、電子、交通、通訊、能源、地礦、建材、有色、冶金、化工、印刷、輕紡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