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總體要求,努力解決製約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大力實施“全麵提速、加快發展”的戰略方針。全市經濟呈現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宏觀經濟效果比較明顯,主要經濟指標達到近幾年來最好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普遍前移。各項社會事業也全麵進步。展望2005年,我市經濟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高速增長期,經濟和社會發展將麵臨更大的機遇與挑戰,持續快速發展仍然是2005年我市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勢。
一、運行態勢
(一)經濟總量顯著增加
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08.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3%,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提前兩年完成“十五”計劃目標,創1987年以來最好水平。其中,第一產業穩中有增,完成增加值23.05億元,同比增長8.9%;第二產業增勢強勁,實現增加值53.35億元,同比增長19.7%,增速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運行平穩,完成增加值31.90億元,同比增長4.6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227元,折合510美元,比上年增長13%。
(二)農業生產形勢良好
2004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省委8號文件精神,堅持“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針,把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證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和根本目標,立足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比較優勢,集中精力實施“五個百萬”工程,精心培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主導產業,使全市農村經濟保持了穩定快速發展的態勢。全年實現全部農業增加值23.05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農業增加值17.16億元,同比增長8.1%,林業增加值0.69億元,同比下降17%,牧業增加值5.37億元,同比增長4.6%,漁業增加值0.03億元,同比增長0.3%,服務業增加值0.18億元,同比增長25.4%。農村基礎條件日益改善。2004年,全市141個鄉鎮全部通了公路,有96.8%的行政村通了汽車。年末自來水受益村418個,占到全市行政村的33.04%,自來水受益戶10.64萬戶,占總戶數的21.2%,自來水受益人口達45.7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0.2%。通電的鄉鎮達到100%、農戶達到93.1%。通電話的村達到863個,占68.2%;通電話的農戶達9.08萬戶,占總農戶的18.1%。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較快,醫療衛生人員均有增加,群眾看病難的問題有所緩解。種植結構繼續優化。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經濟作物和其他農作物播種麵積繼續擴大,全年農作物播種麵積836.39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麵積540.69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麵積141.89萬畝,其他作物播種麵積153.81萬畝。糧經比由上年的64.8:35.2調整為64.6:35.4。糧食單產顯著提高。2004年全市糧食平均畝產1 83.6公斤,創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淨增5公斤,增長2.8%。其中夏糧平均畝產為168.8公斤,秋糧平均畝產為194.3公斤。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99.25萬噸,在播種麵積比上年減少1.08萬畝的情況下,總產卻增加了1.12萬噸,增長1.1%。畜牧業發展勢頭平穩。在封山禁牧,羊隻實施舍養的過程中,畜牧業生產仍然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年末大牲畜存欄56.94萬頭,比上年淨增2.26萬頭,增長3.9%;其中牛存欄36.2萬頭,同比增加2.32萬頭,增長6.8%;年末豬存欄40.49萬頭,淨增1.35萬頭,增長3.4%;年末羊存欄125.09萬隻,同比下降1.4%。
(三)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2004年,全市圍繞提高企業效益,調整產平品結構,特別是千方百計支持長慶油田和慶陽煉化加快發展步伐,使全市工業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工業生產運行趨快。全年工業生產全麵增長,總量和速度均創曆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45.22億元,同比增長20.75%。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2.92億元,增長21.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占全市GDP總量的39.6%。企業產銷銜接良好。全市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89.72億元,同比增長22.4%,產品銷售率達到101.1%。其中國有企業銷售率好於其它企業,重工業產品銷售率好於輕工業。由於產銷銜接好,銷售額增長,帶動了生產的快速增長。企業效益繼續提升。全市243戶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31戶,虧損麵為12.8%,比上年下降了4.7個百分點。盈利企業的盈利水平進一步提高,共實現利潤總額31.36億元,同比增長70.4%,比上年淨增利潤總額9.2億元。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4.88萬元/人,同比增長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