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一些專家學者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參考意見。比如陳維德先生就在《鄧小平人才思想初探》一書中,提出了培育和發展我國人才市場的具體構想。他認為主要應建設七大體係:
第一,國內外人才交流體係。打破人才地域、單位、身份等界限,建立發達的國內外人才交流體係,大容量地集聚和吞吐國內外各類人才,使其成為國際、國內人才集散的基地。
第二,具有激勵作用的市場工資體係。在國家宏觀管理下,遵循價值規律,用市場定價來取代政府定價,形成市場工資體係,以此激勵各類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人才自身的最大價值。
第三,現代化的人才信息體係。建立國家級、世界級人才信息庫,形成現代化人才信息儲備體係,並使其成為國內外重要的才信息儲備、查詢和發布中心。
第四,全國性的教育培訓體係。按照市場經濟的需要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建立全國性的職業教育培訓體係,從而大大增強人才二次就業轉移培訓的能力,特別要增強經濟、金融、貿易等我國緊缺的高層次人才的培訓能力。
第五,國際通用的人才評價體係。按人才考試評估社會化的要求,建立國際通用的人才評價體係,客觀、公正地提供國內外人才流動、使用的依據。
第六,完備的社會保障體係。根據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體係,實行養老、待業、醫療、住房“四位一體”的社會保障(公積金)製度。
第七,一流的宏觀調控體係。建立國內一流的宏觀調控體係,保證人才市場健康、有序地運行,最大程度地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3.努力培育和發展我國的人才市場
我國人才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標誌著我國人才管理體製已經打破了傳統思想和傳統模式的束縛,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首先是理論上的突破。在我國傳統的經濟理論中,並不存在勞動力商品這一概念,因此,作為特殊勞動力的人才,不可能進入市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力是不是商品——這個長期困擾理論界的問題,又一次突出地擺在人們麵前。有的同誌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根本不存在勞動力商品;有的同誌認為,社會主義仍然具備勞動成為商品的條件,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力是商品;還有的同誌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力具有雙重屬性,即商品屬性和非商品屬性。爭論的結果,多數同誌達成這樣的共識: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仍然具備馬克思所指出的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條件,即勞動者是自由人,消除了依附性和奴役性關係,可以把自己的勞動力(對人才來說,就是他的體能智力)當做自己的商品(這實際上是承認勞動力、體能智力等歸勞動者和人才個人私有)來支配;勞動者與客觀的生產條件相分離,除了自己的勞動力,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所以,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力還是商品。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力具有商品屬性的論斷,為人才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掃除了思想障礙,奠定了理論基礎。
其次是實踐上的突破。新中國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統一的經濟管理體製,使人才資源通過集中的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進行統一配置。人才個體不必為謀取職業和新的工作崗位而競爭,經濟實體也不必為更新人才而奮鬥,社會缺乏人才進入市場的客觀條件。但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統包統配”的人才管理體製也發生了根本動搖,“鐵飯碗”被砸碎,自主用人、自主擇業和人才流動成為大勢所趨,這就使人才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成為客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