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網絡新聞寫作(3)(1 / 3)

一個必須提及的問題是:框架理論仍然合於運用。一般而言,框架一方麵反映了社會事件如何被新聞工作者或媒介組織‘‘建構’’與表達,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受眾如何主觀地釋讀新聞媒介的符號係統。如Entman(1991)所觀察到的那樣,“框架存在於新聞敘述的特殊性質之中,這些性質促使那些觀察和思考事件的人去發展對它們的特定理解”。它們集中反映在所選主題,消息來源和關鍵詞上。例如,一篇有關“5·20事件”網絡新聞表現的對比分析文字顯示:主題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引導性,提出了係統規範的報道框架,決定了下級層次的選擇與組織。通常,主題反映於標題。經由對標題作概括和歸納,各網站報道的主要主題依主次程度列表如下:

分析同時指出,新聞記者或媒體也會以消息來源的選擇與排序來形成特殊的框架,就上述文章而言,關於5·20事件的網絡報道中,內地一方多用內部來源(占91.7%),使用港澳及海外來源隻占8.3%,清一色沒有台灣方麵的資訊,其中《人民日報》和新浪來自新華社和中新社的新聞分別過半;台灣一方基本上隻用內部來源(占93.6%),港澳及海外來源相對少些(占5.0%),但引用了1.5%的內地官方來源。鳳凰衛視和聯合早報的來源更多樣化,內部轉載占65.3%,引用內地來源占4.5%,而引用更多的是台灣方麵的新聞來源(占30.1%)。

至於關鍵詞,也關係著敘述框架。Entam(1993)說:“我國文本的框架是通過使用或拒絕使用某些關鍵詞、常用語、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過某些事實和判斷的聚合來強化主題。”

秉此思路,此篇文字分析了其中的關鍵詞運用情況。例如關於陳水扁的身份,《人民日報》等內地網站使用了“台灣(地區)新領導人”一詞,東森等台灣網站稱其為“總統”,鳳凰和《聯合早報》網站則使用了打了引號的台灣“總統”一詞。“一個中國,,是內地網站的核心詞彙,在《人民日報》網站的48則標題中出現18次,在台灣網站中則頻頻出現“特殊國與國”、“新中間路線’’等字樣……②由此可見,在多元新聞報道形態中,人類永遠脫不開具體的分析框架,它們永遠是新聞建構中最為根本性的構成。、

其他的如受眾意識、易讀性、可讀性、時代性……均在這時代的寧馨兒身上,有著如一的適用性。

例如,為了要使新聞真實可信,網絡新聞一般要求特別標明信息來源。

例如,為了讓短小成為基本的作業形態,網絡新聞在處理長消息和專稿時常采用如下三種方法科學處理:在報道中增加小標題或關鍵詞;②采用分層報道方式,給長文章寫作一個摘要,並加入鏈接;③提供簡訊和詳細報道兩種形式。它們都是受眾意識、效率意識的實際體現。

二、網絡新聞標題寫作

在一個真正的信息社會裏,要想自由徜徉是比較困難的。

“信息爆炸”帶來“信息焦慮症”,因而,選擇與過濾成為必要。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新聞標題的曆史性價值格外凸現。在傳統新聞傳播中,新聞標題被稱為新聞的“眼睛”;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因著“超文本”的特性,多數信息要靠受眾點擊才能進入閱讀視野,而其中是否點擊,卻係於標題製作一身。1990年出版的波因特媒介研究所和蓋洛普“追蹤眼”研究所的一項聯合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讀者們讀過56%的標題,卻隻讀過25%的新聞報道正文。如今的情形更為嚴峻。

一個讓網絡記者們頭痛的問題是:報刊媒介等傳統媒體標題製作方法曆經考驗,合乎人性卻不合乎網絡新聞傳播。例如,傳統新聞媒介在最大限度上發揮了漢字的特長,可以橫排或豎排,可以自上而下排或自右至左、自左至右排。在計算機技術設計中,因為西方式思維,隻能橫排,不宜直排,因此中文網絡中新聞標題也隻能有橫式一種。至於漢字字體之豐富,也由於技術局限,在網頁上無法如此這般靈活表達。傳統新聞中動輒使用的多行題,不但造成主體之美,而且也供給了豐富的信息內容,盡遂人願。傳統新聞標題講求修辭、語詞對稱、虛實結合、文白夾雜、聲律諧和,不但傳遞信息,更滿足遊戲之用,慰藉心靈,早已成為一種獨有的曆史、人性之實績。這些靠著無量智者灑心血、拋私利、用知識換來的智慧手段,在網絡新聞的挑戰之前,要做出多方都會不樂意卻不得不為的種種改觀與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