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班級管理中的心理輔導
班級集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這是因為,從個體社會化的角度看,學校中的班級集體是學生實現社會化過程的必要條件,離開班級集體這一重要的群體環境,學生許多重要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可能的。例如,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的培養,正確的角色意識和角色行為的培養,遵守紀律、顧全大局的自製能力的培養等,離開集體環境都是很難做到的。
在班級管理與建設過程中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應當著重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抓好班級成員的角色意識培養,通過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個學生都能形成積極的角色意識與角色行為,使每個成員都能感到自己在集體中是受重視的,是有地位的,是負有責任的,這樣才能不斷增強他們的責任感、義務感、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從而自覺接受各種集體規範,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化水平。
(2)通過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和健康輿論、風氣的形成,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使學生在這種理想環境中能夠經常受到積極的感染和熏陶,逐漸形成積極上進、開朗樂觀、關心集體、團結互助的良好性格特征,不斷提高對人際環境的適應能力。
(3)通過各種集體活動為每個集體成員提供豐富多彩的鍛煉機會,促進他們良好個性品質的全麵發展,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專門的心理輔導活動課
專門的心理輔導活動課是以係統活動和心理訓練的方式來開展心理輔導的一種形式。心理輔導活動課之所以叫做課,是因為它完全符合課程的基本特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大綱,有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材,有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有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與標準等等。
在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充分參與,積極、開放的態度以及人格的魅力,是使心理輔導課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必須遵循以下幾項教學原則:
(1)民主性原則
教師要使自己處於與學生平等的地位,自覺地意識到並且也使學生意識到雙方在人格、權利上享有同等“待遇”。貫徹這一原則要做到:第一,杜絕居高臨下的教訓、說教,代之以彼此平等的交流與溝通;第二,重視學生的感受,給每個學生提供發表意見的機會,並且標識充分地理解;第三,尊重學生的人格,絕不允許嘲笑、諷刺、侮辱學生,對學生的隱私不揭“短”,不“泄密”。第四,對待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家庭條件、父母文化成都等原因而對學生區別對待。
(2)參與性原則
參與性原則的一層含義是要使所有學生充分地參與教學,另一層含義是要求教師平等地參與教學。貫徹這一原則要做到:第一,保證給每個學生以充分的參與機會;第二,對個別參與活動有困難的學生要特別注意給予重點幫助;第三,在可能的場合教師應以平等一員的身份參與活動。
(3)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是指活動形式與教學方式應當豐富、多樣,在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許多問題要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而不追求答案的統一和惟一。貫徹這一原則要做到:第一,教師可以在保證教學目的得以實現的前提下,從實際出發,靈活地調整或另行設計教案;第二,教師要主動、自覺地以多樣性教學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第三,課上要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並且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看法,防止一言堂。
(4)主體性原則
學生始終是心理訓練課的主體,所有關於教學的設計,必須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隻是引導者和組織者。貫徹這一原則要做到:第一,教師的備課、教學都要從學生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需要;第二,盡量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而不是相反;第三,教師要增強服務意識,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
4、團體輔導
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團體輔導方麵相對於班級而言有著輔導麵廣、整體性強,對於普遍性心理問題有著防患於未然的作用。學校在每學期可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製定本學期的活動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活動,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下麵以滄縣杜林一中為例,介紹該校開展的團體輔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