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概述(1)(1 / 3)

生命箴言

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義。(魯迅)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隻有一次。(奧斯特洛夫斯基)

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周國平)

生命是最基本的價值,是創造、實現人的其他價值的前提,是實現人生意義、享受美好生活的先決條件。以物質和技術為先導的現代社會,怠慢生命、戕害生命的現象屢見不鮮。人們漸漸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這其中,在校學生的生命教育受到了較為廣泛的關注。2010年7月29日正式頒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生命教育上升為我國教育發展的戰略決策。

詩人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缺乏對生命價值和意義追問的教育必將導致人類走進惡性循環的毀滅之途。生命教育應成為一項全民教育,而對在校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則具有深遠的意義。因而,將大學生這一充滿生命張力的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對其進行生命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內涵和理念、目標和內容等,也就頗有必要。

(第一節)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著名西方哲學家康德認為,人的生命即是自身行為的目的本身,而非供人任意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人的全部價值、意義和尊嚴都基於這一點。為工業文明所蔭庇的當代社會,人的生命早已偏離了為自身目的而存在的那條軌道;在功利主義的裹挾下,生命成為人獲取功名利祿的工具或手段。當下社會環境中人的異化問題成為人類頭頂難以拂去的陰雲。在大學校園,以就業率為衡量標準之一的高等教育逐漸與“知識教育”和“職業教育”畫上了等號;而同時,大學生戕害生命(墜樓、傷人)、沉迷網絡和遊戲、逃學、厭學、心理障礙等事件或現象頻頻出現,因而,生命教育缺席的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正受著質疑。

一、生死叩問與現狀思考

(一)現代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現代社會科技迅猛發展,物質條件日益豐富並遠遠可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而另一麵,卻是人類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荒蕪,精神和物質呈現出嚴重的失衡狀態,人類的幸福感與以往相比並沒有得到提高,反而呈下降趨勢。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業已背離了海德格爾所說的人類詩意棲居的本性。對大地和天空的瘋狂掠奪、對金錢名利的無限製追求,更有甚者,以消費生命、速食人生來換取種種身外之物,無形之中將人降格為物質的奴隸,生命的高貴與神聖、人生的崇高與壯美在物化的世界中被一一解構。這種不良風氣通過各色媒介的傳播也漸漸蔓延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物質主義泛濫、享樂主義盛行,金錢、權力、名聲、地位等成為大眾追捧之物,良心、美德、責任淪為金錢物質的等價物。再者,在商品拜物教的主使下,消費意識的滲透致使人日益商品化,人們在追逐商品帶來的感官享受和物質利益之時,生命的價值和生死意識招致擱淺。此外,“因為人之物質欲望是一個永無滿足可能的變量,而以我們每個人之能力而言,我們的所獲總是一個有限的定量,以有限追求無限,豈不殆矣!”物質化社會下的人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無所有”的焦慮之中。總之,對物質的認知和無限膨脹的私欲替代了人們對生命意義的認知,人的異化將生命應有之義放逐了。

對人的異化問題,不隻卡爾·馬克思有過率真的思考,中國的道家先哲們早已發出了“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的先聲,認為“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莊子·繕性》)。然而,在思維日益縝密、科學日益發展的當下,許多人卻用膚淺的追求祭拜先人深刻的思想。

毋庸置疑,現代社會交通便利、信息技術發達,已大大縮小了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而市場經濟主導下的利益網絡,使得人與人的心靈距離漸行漸遠,越來越多的人在擁擠的生存空間中承受著心靈孤獨的煎熬。工業文明發展以後,“上帝死了”(尼采),在物質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摧毀下,人類的真誠信仰和理想主義遭遇了危機。在內部,心靈世界的孤獨致使人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變得迷惘。在外部,近乎殘酷的生存環境致使人產生被現代生活淹沒而無所適從之感。人在這種內外交困中形成了生存意義虛無的精神危機,生存的動力喪失了,精神生命也處於死亡狀態,甚而容易選擇極端方式,放棄生命、殘害生命,自我毀滅。

(二)當代人的生命質量概況

當人們在為GDP大幅增長忙碌奔波時,人的幸福指數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生命也漸漸被人們冰封了。由此而產生的越來越突出的身心健康問題、人際衝突、社會矛盾等迅速轉換成對生命的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