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3)(1 / 2)

《現代漢語詞典》對職業的解釋是:“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如果把教書育人僅僅作為職業,就意味著把它當成了謀生的手段。這種人可以循規蹈矩,可以在各種壓力麵前努力工作並不斷改進,並且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也會對學生付出自己的關心和幫助;但這種付出缺乏激情和主動自覺性,缺乏對學生基於人文關懷的深沉而博大的愛。學生是敏感的,他們的回報也是對等的。當教師把教育活動僅僅當成職業對待,把教學當成自己謀生的工具時,學生也隻把教師當成實現自己獲取知識的工具,他們對教師可能隻有某種表麵意義上的禮貌。

把教育作為事業,需要把教育活動作為自身生命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把教書育人作為豐富自己、實現自己、發展自己的一種生存方式,從而投入激情、夢想和創造,讓教育煥發生命活力,使學生得到生命質量的提升。在創設富有活力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會因為實現了學生生命質量的提升而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讓我們讀一讀下麵這個故事:

一個年輕人想要獲得成功。他聽說有一位智者知道成功的秘密,於是就去找他。經過漫長而艱苦的長途跋涉,年輕人最後終於找到了智者。

“大師,我請求您教給我成功的秘訣。”年輕人對智者說。

“你想獲得成功就跟我來吧。”智者回答。

智者來到了海邊,年輕人跟了上來。智者向前走,一直走進大海。當他的大半部分身體已經被海水淹沒時,他仍然向著大海深處前進。年輕人依然跟著他。

突然,智者轉過身來,將年輕人的頭按進了水中,年輕人拚命掙紮。

一會兒,智者放開了年輕人。年輕人跳出水麵大口地喘著氣。

“蠢貨,你想淹死我嗎?”年輕人憤怒地朝智者喊叫著。

“如果你渴求獲得成功的願望就像渴望呼吸空氣這樣,你就已經找到了成功的秘訣。”

讀完故事可以想一想:我們是否像渴望呼吸空氣一樣渴望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們應該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工作?工作是為了什麼?”我覺得,很多人隻感受到“工作是為了生活”,還沒有獲得“工作就是生活”的體驗。僅僅停留在“工作是為了生活”的認識層麵,我們很容易把工作看成是異化自己、奴役自己的一種力量,難以充滿激情和渴望地麵對工作、投入工作,這樣就很難從工作中獲得幸福和快樂。其實,工作是每一個人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工作本身就是生活——工作時間是我們一生中創造力最強、人生價值最應該得到突出體現的最寶貴的一段時間。我們在課堂上站了45分鍾,意味著我們有限的生命過去了45分鍾。因此,追求有質量的生命,希望一生幸福,就應該爭取每一段生命曆程都有意義和幸福。從這種意義上說,追求工作的幸福本身是為了實現生活的幸福,工作首先是為了自己,對得起工作就是為了對得起自己。

所以,工作著,就要把職業當事業。

超越平庸,追求卓越

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大地主把他的所有財產托付給三個仆人去保管和運用。一個給了他五千兩銀子,另一個給了他兩千兩銀子,第三個給了他一千兩銀子,然後自己就去了外國。那個領了五千兩銀子的人隨即拿錢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領了兩千兩銀子的也照樣另外賺了兩千。但那個領一千兩銀子的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了起來。

一年過去了,第一個仆人的財富增加了一倍,地主十分高興;第二個仆人的財富也加倍了,地主同樣感到很欣慰。接著他問第三個仆人:“你的錢是怎麼用的?”

這個仆人解釋說:“我惟恐使用不當,所以小心地埋藏了起來。你看,它們在這裏。我把它們原封不動地還給你。”

地主大怒:“你這個又惡又懶的仆人,竟敢不使用我給你的禮物!”

於是主人奪過他的一千兩銀子,交給那兩個各領了兩千和五千兩銀子的仆人。把無用的仆人丟在黑暗裏,讓他在那裏哀哭切齒。

這個可憐的仆人認為自己沒有丟失主人給他的一個錢,主人就會讚賞他。因為在他看來,盡管沒有讓錢增值,但也沒有讓錢丟失,這樣就算完成了任務。然而他的主人卻並不這樣認為,他希望他的仆人優秀一些,而不是順其自然。他希望他們超越平庸,追求卓越。其中有兩個仆人做到了——他們讓錢增值了,而那個愚蠢的仆人得過且過,沒有任何作為。

是的,超越平庸,追求卓越!

這是一句值得我們每個教師、每個人追求一生的格言。

平庸是什麼?是碌碌無為,是得過且過,是不求上進,是將美好的生命浪費在繁瑣的小事上。超越平庸,就是指不能隨波逐流,要全力以赴去做有意義的事,而且能夠比別人做得更好。追求卓越,就是指盡一切能力,在現有的條件下創造出一種最完美的境界。當然它不一定是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