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山區為人梯教書育人創佳績
王仕斌,男,漢族,現年39歲,中共黨員,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第一小學校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在20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他獨創“六步教學法”,為學生創設了自主、靈動、和諧的“語文課堂生態”。先後到全國10多個省市講學、獻課。並多次婉拒北京、成都等地名校的邀請,紮根大巴山區教學一線,甘為人梯,力促教育均衡發展。曾獲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優秀校長,全國教育科研傑出校長,全國百名優秀小學校長,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達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市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教學名師成果卓著
1991年7月,19歲的王仕斌懷揣著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去點燃孩子的求知欲,放飛孩子們的夢想的教育理想,踏上了他孜孜以求的工作崗位——那是一所地處偏僻、條件艱苦、離家很遠的山區村小。
從那以後的日子裏,他與孩子交流心靈,向名家學習教學藝術,不斷汲取現代教育的先進思想和理念。在20年的教學實踐中,王仕斌正是憑著這些先進的理念和過人膽識,率先在達州展開“樂教、樂學、樂考”的教改嚐試,摸索出了“自讀查閱——質疑思考
——小組協作——點撥釋疑——師生交流——拓展延伸”的“六步教學法”,為學生創設了自主、靈動、和諧的“語文課堂生態”。2002年5月,代表達州市參加四川省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賽課獲一等獎。同年10月,作為四川省唯一代表參加全國第四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賽課獲二等獎。此後,王仕斌帶著獨創的“六步教學法”,先後應邀到北京、天津、青島、浙江等10多個省市講學、獻課。特別是,2004年4月,他應邀在天津、鄭州兩地為國際華語優秀課展示活動上觀摩課。全國小語會副理事長胡富強親自送書並題詞勉勵王仕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原學研室主任程鴻勳也對王仕斌給予了高度評價。為此,《小學教學》雜誌把他作為雜誌封麵人物並特為他做了專訪。
作為一線教學的名師,王仕斌始終認為:“不搞教育科研的教師是沒有前途的教師,不重視教育科研的學校,是沒有希望的學校!在改革創新的教育大潮中,如果停留在傳統的“刀耕火種”上,教師隻能是一個“教書匠”,學校隻能走向平庸!”
為此,王仕斌潛心語文教學研究,並帶領大家在教學改革中大膽嚐試,勇於創新。他主持研究的科研課題有5項獲四川省一、二等獎,3項獲達州市一等獎。2004年,他主研的《信息化教學與小學生主動學習的策略研究》獲省教育廳科研成果二等獎、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主研的《基於學校教學成果推廣的策略研究》獲省人民政府第三屆普教教學成果二等獎;2006年,主研的省級課題《信息技術構建和諧課堂的實踐研究》獲省教育廳科研成果一等獎;2009年,主研的課題《實施小學生語文寒暑假綜合性作業策略研究》獲四川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同年,《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獲省教育廳二等獎。2005年被四川省、達州市教科所聘為省、市級科研課題結題專家鑒定組成員。
在加強教改科研的同時,王仕斌還不斷總結經驗,撰寫了不少科研論文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獲獎或在較高層次的會議上交流:其中《尊重兒童主體鑄造良好品格》一文獲全國一等獎並收入《素質教育在中國》;《新課程理念下閱讀教學的策略》一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紮根山區無怨無悔
付出與回報牽手,王仕斌的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和真誠努力,贏得了師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也迎來了北京、成都等地的名校盛情相邀。2005年6月的一天,時任北京中關村三小的劉可欽校長被《小學教學》雜誌封麵上那位濃眉大眼、幹練陽光的小夥所吸引。劉校長翻開雜誌,一位草根出生卻頗有才華、建樹豐盈的巴山才俊——王仕斌浮現在劉校長眼前。識才、愛才的劉校長立即放下手頭工作,迫不及待地多方打聽王仕斌的聯係方式,後終通過雜誌主編蔡東彩聯係上了王仕斌。劉校長的第一句話就是:“小王老師啊,我是北京中關村三小的劉可欽,我想邀請你到我們學校來參觀、考察。”到了北京,讓王仕斌沒想到的是,全國聞名的劉校長親自到校門口來迎接這位來自大巴山區素不相識的草根青年,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劉校長盛情邀請王仕斌留下來和她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