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教學篇(1)(1 / 3)

新課程理念下閱讀教學的策略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教學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目的、教學方式、教學倫理、教學思維等方麵的革命。它具體包括五種內涵:民主平等的教學;互動的、交往的教學;溝通的、合作的教學;創造的、生成的教學;以人的發展為目的的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曆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所沒有提到的。閱讀教學更為典型,閱讀不但是因文會意的理解活動,而且是以文會友的對話行為。學生和教師都是文本的讀者,都要與文本的作者對話,這是一種全方位、跨時空的交流。

一、師生平等互動

在“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師更多地充當向導,用恰當的方式與學生談話,進行教育。教師目標應成為學生的同讀者,成為引路人,成為可親、可信的朋友。

首先,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平等的。《語文課程標準》摒棄以教師為軸心,學生絕對服從教師的“教師中心論”,也不主張以學生為軸心,教師無原則遷就學生的“學生中心論”,認為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要“蹲下身來看孩子”。其次,師生之間的對話是互動的。這種對話是一種雙向交流,雙方是互相促進的。師生之間的互動依賴於三個技巧:“傾聽”,傾聽的目的是為了吸收,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傾聽要充滿期待與耐心。“表達”,表達要有中心,有條理,有依據,還要注意表達的表情和語氣。“應對”,根據需要及時調整自己表達的內容和方法,靈活、迅速地處理偶發事件。另外,師生之間的對話是有意義的。這種對話是一種啟發,一種提高,是意義建構活動。我們應該做到四個“關鍵詞”——“吸收”:能接納對方的信息並轉化為營養。“寬容”:容納對方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思考”師生各種不同的觀點並進行碰撞,引發進一步思考。“提升”:改變原有的知識結構,促進新意義的生成。

二、生生合作交流

要讓學生和學生合作,讓學生學習別人的優點,樂於接受別人的正確建議,並誠懇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應營造一個平等、民主的交流環境,使每個學生都成為交流的主人,做討論的參與者。

(一)“討論”促發展

要讓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生生互動是教學係統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討論則是生生互動的一個基本形式。對於閱讀中出現的意見分歧,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如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我這樣引導學生:巴金爺爺在不同的時間看到兩種不同的景象,你想看哪一種景象?下麵請大家分組選擇參觀內容,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學習,看誰能擔任你們團的小導遊。此時的課堂成了學生間表達與交流的樂園,你的感受,他的感受,我的感受都在相互碰撞、相互補充和相互融合。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學會傾聽、學會接受、學會欣賞,從而實現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二)“評價”催奮進

以往對於學生反饋的學習信息,都由教師做出最後的評價,這其實也在扼殺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不僅要把說話的權利還給學生,還要把評價的機會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相互評價中,認識得到提升的同時,引發討論,產生競爭意識,從而不斷奮進。教師在上課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評價:“你同意他(她)的觀點嗎?”“你覺得他(她)說得對嗎?”“你覺得他(她)讀出感情了嗎?”這時候參與評價的學生總會說:“我覺得他(她)怎麼樣……”而被評價的學生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可以把自己與他人的觀點進行整合,取其兩者的長處,更可以對評價者說“不”,並與之爭論,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對評價者來說也好,對被評價者來說也好,都是一種促進。

(三)“體驗”共進步

語文教學應當是一次次生命的對話,是孩子們內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們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因此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例如通過對《草船借箭》一文進行課本劇編排,讓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中與本文有關的部分,增長自己的課外知識;同時在劇本的編排、表演中,學生間互相交流,一起體會人物的特點,體會名著的閃亮處。在“‘我們與周圍環境’的調查”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一起通過調查,對生活進行了親身體驗,並且編排童話,進行虛擬情境教學。學生以記者的身份采訪學生扮演的“小河”、“樹木”、“馬路”等事物,來反映我們周圍的環境現狀。這種以小記者采訪為經,以廣大學生扮演各類人物角色為緯,雙線互動,有利於學生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