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科多院士,又有了一項震驚世界的發明,利用生物工程的原理,製造出一大批專叮蚊子的蚊子。

說實話,搞發明也得有靈感。科多院士的這個發明是他在千百種驅蚊劑對蚊子都失去效力——蚊子們一個個都有了抗藥性後——才突然想到的。“既然蚊子可以叮人、叮牛、叮馬、叮豬……叮雞,甚至叮甲魚,為什麼不可叮蚊子呢?如果培養出專叮蚊子的蚊子,那時候,看你們這些騷擾人類的害蟲再往哪裏逃!”

確實,這一妙招就妙在使蚊子無處可逃。試想,任何一種新穎的驅蚊劑,你能隨便亂噴嗎?公園的荷花池裏你能去噴,總統的噴水池裏你就沒法去灑;江河大海讓你都攪遍了,深山密林的熊腳坑裏的積水中,上百個蚊子卻在鬆濤聲中亂跳迪斯科,你連找也找不到它們。

隻有發明出叮蚊子的蚊子,才能長驅直入,占領萬惡的蚊子隱蔽的每一個角落!這種滅蚊構想,正可謂是富有創見的。

科多院士給全世界上千種蚊子排了個隊,什麼非洲巨蚊、亞洲瘧蚊、美洲黑蚊、長腳蚊、短腳蚊、花斑蚊、尖嘴蚊、圓翅蚊……這些蚊子都不行:個兒太大,體重過重,腰身太粗,翅膀太寬……簡直像搞世界蚊子選美一樣,把科多院士十足苦惱了3個月。各種標本都讓他歎氣、搖頭,最後,不得不親自帶上捕蟲網,到世界上幾個出“名蚊”的地方去實地捕捉。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他在小亞細亞一個小得叫不出名字的林子裏,找到了幾隻微型蚊子。

這種蚊子,任何一本昆蟲學上都沒記載過。它們隻有一般蚊子的四分之一大,身體帶點兒透明,落在人身上幾乎沒法察覺,但叮起人來又癢又麻,比小時候屁股上打針印象還深。

科多院士也是被叮過後才發現它們的——當時他狠狠地朝自己扇了一巴掌,把手拿下細看時卻急得差點哭出來:被擊斃的蚊子正是他最理想的選擇呀!

他懊喪了好一會兒,顧不得抹止癢藥水,忙把臉和手腳包起來,讓那個突出的啤酒肚皮裸露在外麵,不過一時三刻,他終於用超細的捕蟲網捉住了三雄二雌五隻蚊子。

他如獲至寶地回到實驗室,以最快的速度培育出1000隻微型蚊子——這時,它們因為是新發現的物種,已被命名為“科多蚊”。接著,科多院士就把它們分成20批,讓它們挨個兒接受各種驅蚊劑、滅蚊劑的抗藥性試驗。一批又一批微型蚊子在現代文明麵前倒下去,終於,在死了20 000隻培育出來的微型蚊子後,這種蚊子經受住了“現代化”的考驗,對各種驅蚊劑除蚊藥都有了抵抗力,甚至可以在濃烈的驅蚊煙霧中勾肩搭背嗡嗡嗡地談情說愛,在原裝的滅蚊藥水裏產卵。

這時,微型蚊子的體型已經被培育得隻有一般蚊子的八分之一,甚至十六分之一,但它們細長的尖嘴還是不肯刺向養在一起的別種蚊子,而對鑽進蚊籠去觀察的科多院士大感興趣,一哄而上,戀戀不舍,非叮得他齜牙咧嘴,狼狽地從內籠逃到中籠,再從一層層嚴密護罩的籠中逃離出來不可。

科多院士是世界上最有耐心的人,他通過生物工程加上饑餓引導,終於使微型的“科多蚊”改變了千萬年來向其他動物叮咬吸血的本性,反戈一擊,掉轉尖嘴刺向蚊子大家族中的其他蚊子,而且一叮致命,神效無比。

那次成功的發明鑒定會值得付諸筆墨:

幾位世界聞名的滅蚊專家、生物博士圍坐在防範嚴密的鑒定室裏,鑒定室外安裝了激光滅蚊網——萬一有新種蚊蟲逃逸出來,激光能在瞬時間把它殺滅。這種幾乎能對付外太空騷擾的武器,對於深知新種蚊蟲逃出所能造成危害的專家、博士們來說,並不是殺雞用牛刀,如果有更有效的措施,他們也將堅決采用。幾世紀前,一隻貨輪上的小老鼠爬上歐洲海岸,使幾千萬人死於從未見過的鼠疫。血的教訓,記憶猶新,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