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作為人們交流信息、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所表達的意義是通過人們對其發音器官的有意識控製和使用而表現出來的。這種控製和使用的重要對象便是說話的聲和氣。
人生於天地之間,其聲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啞,有的尖細,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屬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聲,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盤字正腔圓……有的人身材矮小,聲音卻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說的“聲如洪鍾”;有的人身材高大,說起話來卻細聲細氣、有氣無力。恰到好處地使用聲和氣,不僅能充分地表達說話者的意圖和情感,而且還能使話說得生機勃勃,充滿藝術的感染力。
有人對觀聲識人的情況加以總結歸納,得出了一些規律:在正式場合中發言或演講的人,開始時就清喉嚨者,多數是由於緊張或不安。說話時不斷清喉嚨、變聲調的人,可能還有某種焦慮;有的人清嗓子,則是因為他對問題仍遲疑不決,需要繼續考慮。有這種行為的男人比女人多,成人比兒童多。兒童緊張時總是結結巴巴,或吞吞吐吐地說“嗯”、“氨,也有的總喜歡習慣性地反複說“你知道……”故意清喉嚨則是對別人的警告,表達一種不滿的情緒,意思是說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可要不客氣了。口哨聲有時是瀟灑或處之泰然的表示,但有的人會以此來虛張聲勢,掩飾內心的惴惴不安。
這些聲音你能準確判斷嗎:“嗯。”——表明知道了;“喔!”——表明感到驚奇;“喔?”——表明心存疑問;“好的,照此辦吧。”——表明完全接受;“好,以後再說吧。”——表明不肯接受;“好,再研究研究。”——表明原則同意,辦法還須討論;“好的,你聽我回音。”——表明願意幫忙;“好的,我替你留意。”——表明沒有把握;“好的,我替你想辦法。”——表明肯負幾分責任。
現代生物學和物理學已經證明,聲音的生理基礎由肺和氣管、喉頭和聲帶、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構成,聲音發生的動力是肺,肺決定氣流量的大小,喉頭和聲帶構成的顫動體係決定音量的大小,口腔和鼻腔構成的共鳴器係統決定音色。人類的聲音,由於健康狀況、生存環境、先天稟賦、後天修養等不同而有很大差異,聲音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有美異之別,另有音高、音長之分。所以聲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的文化品格——雅與俗,智與愚,貴與賤,富與貧。既然如此,那麼聲音便與人過去和現在的生存狀況,以及未來的生存前景有一定關聯。但是如果說聲音能夠決定人的一切,卻又未免虛妄不實。不少社會名流,其講話、演說的聲音實在不敢恭維,而其才氣不能不令人高挑大拇指。
據《三國典略》記載,北朝東魏末期,江蘇一帶有位盲人能聽聲氣識人。有一天,他被人帶到北方,當時的渤海王高澄想證實一下這個盲人的識人能力。於是他召集了高洋、趙道德、劉桃枝等幾位手下,自己也混跡其中,讓盲人分辨。聽了趙道德的聲音,盲人說:“此人當為人主。”聽了劉桃枝的聲音,盲人說:“當代王侯將相皆死於其手。但此人隻是一個鷹犬,不過是受人指使而已。”聽了高澄的聲音,盲人無動於衷。有人私下用手指掐他,提醒他注意。盲人沒有辦法,撒了個謊,說高澄幾年後也應當為國王。高澄聽了,頓時狂傲地說:“我這一幫家奴都大富大貴,何況我呢!”後來,由於劉桃枝誣告朝廷有人謀反,北齊諸王大臣多被賜死,高澄竟被其廚房的夥夫所殺,其弟高洋受禪,為北齊文宣帝。盲人僅憑聲音就能斷人吉凶福禍,並且這般靈驗,雖未可全信,但也不能不令人在驚奇之餘深思:我們在漫不經心中,到底忽略了多少聲音傳遞過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