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孩子生了病,家長怎麼做(1)(1 / 3)

(一)

麵對疾病,家長是孩子的堅強後盾

麵對疾病的態度決定疾病的康複效果,這個一點都不假。我們樂觀時,孩子就有信心麵對疾病,孩子恢複得就快。麵對疾病,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孩子,細菌並不可怕,細菌是那麼的小,隻有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我們不用怕它們。”不久前,我與心理谘詢師許老師一起開了一個主題為“讓孩子少生病的智慧”公益講座。來參加聽講座的朋友當中,很多都是我曾經診治過的患兒的家長。

上半場,我講了一些常見病的處理方法。當我講完後,我看到家長們並不輕鬆,他們的臉上露出了很多的焦慮。

看到這個場景,許老師現場組織了一個係統排列,她讓三個家長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疾病、孩子、母親):

“你是孩子,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你的麵前站的是感冒,你是什麼感覺?”許老師的排列開始了,她開始問“孩子”。

“孩子”說:“我害怕。”“你是感冒,讓人生病的感冒。對麵是個孩子,你有什麼感覺?”許老師問“感冒”。

“感冒”說:“我想撲過去。”大家忍不住笑了。

這時,“孩子”的“母親”來了,起初,她的臉上掛著焦慮。在許老師的引導下,她站在了“孩子”的背後,雙手搭在“孩子”的肩膀上,充滿了自信。

許老師問“孩子”:“孩子,你什麼感覺。”“孩子”說:“我不害怕了。”許老師又問“感冒”:“此刻,你是什麼感覺,你想怎麼做?”“感冒”說:“我想躲閃了。”說完,“感冒”忍不住後退了一步。不等老師說結束,家長們激動地鼓起了掌。我看到他們臉上的焦慮沒有了,代之以自信的微笑。

會後,幾個家長衝到我的麵前說:“海燕醫生,真的有收獲,你的沙龍一下子改變了我們對疾病的恐懼,謝謝你。”說起疾病,大家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恐懼和焦慮。這種感覺來源於疾病給我們造成的不舒服經曆在大腦裏留下的印記。麵對疾病,醫學界還不能遊刃有餘地完全應對它,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非常的害怕,害怕它對我們造成嚴重的影響。可是,害怕對疾病恢複有任何幫助嗎?沒有。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有關腫瘤患者麵對疾病態度的報道,一些人,因為過度恐懼,自己嚇死了自己;而另一些樂觀的患者,卻神奇般地康複了。

如果家長擔心、恐懼,對孩子的恢複是沒有任何幫助;相反,當家長充滿勇氣,就帶動著孩子充滿自信,這時候,一切都變得那麼簡單,孩子的疾病很快就好了。

麵對疾病的態度決定疾病的康複效果,這個一點都不假。作為孩子的家長,更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正麵的引導。我們樂觀時,孩子就有信心麵對疾病,孩子恢複得就快。

麵對疾病,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孩子,細菌並不可怕,細菌是那麼的小,隻有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我們不用怕它們。”當你這樣說時,我相信,你和孩子都充滿了力量。我想,這就是讓孩子少生病的一個智慧。

(二)

別用健康換成績

如今,多動、抽動、學習困難、抑鬱症的孩子越來越多。為什麼?道理很簡單,所有的導向是學習,忽視了孩子的心理教育。當今的孩子壓力太重了!直到孩子出現了問題,這時家長才抓了瞎。

請記住,孩子身體的健康永遠都要放到第一位。沒有良好的身體,一切都是零。

早上查房的時候,49床的孩子家長要求給孩子辦出院。孩子住院還不到一周,病情還沒有好轉。因為感染了EB病毒,得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拷貝非常高,脾髒增大。我們早已告知家屬病情的嚴重性了。

當我們詢問出院的理由時,家長麵露難色說:“老師打電話讓孩子回去上課。老師說,如果再不來,必須休學。”我們都很詫異,問道:“你們沒有給老師說孩子病情嗎?”家長說,已經說了,可是老師態度很強硬。

麵對老師的“威脅”,家長做出了一個決定:讓孩子出院上課,把藥帶回去,放學後,準備在附近找個小診所給孩子打針。一名大夫忍不住說了一句:“孩子才上二年級,至於休學嗎?一個月不上學,我認為根本不要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勸家長好好跟老師溝通。家長無奈地說:“我們都給班主任送禮了,可是沒有用。”此刻的小家夥正一邊打針,一邊寫著作業,讓人看在眼裏,痛在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