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名詞術語(6)(3 / 3)

露馬腳

相傳,朱元璋自小家境貧寒,年輕時與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馬姑娘結了婚。這位馬姑娘長著一雙從未經纏過的“大足”。這在當時是一大忌諱。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仍念馬氏輔佐有功,將她封為明朝的第一位皇後。但是“龍恩”雖重,而深居後宮的馬氏卻為腳過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從來不敢將腳伸出裙外。一天,馬氏忽然遊興大發,乘坐大轎走上金陵的街頭。有些大膽者悄悄瞧上兩眼,正巧一陣大風將轎簾掀起一角,馬氏擱在踏板上的兩隻大腳赫然入目。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頓時就轟動了整個金陵城。從此,“露馬腳”一詞也隨之流傳於後世。

千裏送鵝毛

“千裏送鵝毛,禮輕情誼重”,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諺語。這一諺語由來已久,如宋代詩人黃庭堅在《長句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的一首詩中就寫道:“千裏鵝毛意不輕。”相傳唐朝貞觀年間,回紇國王命令他的部屬緬伯高當使臣,帶著珍珠寶物和一隻白天鵝來朝見唐太宗。那隻白天鵝長得十分美麗可愛,緬伯高一路精心照料。到了沔陽地方,白天鵝非常口渴,緬伯高把它放到湖裏去喝水。誰知白天鵝喝足了水,冷不防衝天飛去。緬伯高緊撲上前,隻撈得了一片鵝毛。這一下,可把緬伯高急壞了。想來想去,最後把那一片天鵝毛用錦緞包起來,並附上一首詩,去見唐太宗。

緬伯高的詩這樣寫道:“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沔陽湖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複唐天子,請饒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裏送鵝毛。”唐太宗畢竟是一個開明的君主,他看過詩後,高興地收下了天鵝毛,並回送了絲綢、茶葉、玉器等中原土特產,熱情款待緬伯高。緬伯高深為感動,回去後,連連稱讚唐朝的友好之情。從此,大唐與回紇之間進一步發展了友好往來。

消息一傳開,“千裏送鵝毛,禮輕情誼重”便成了諺語,在民間廣為流傳,一直沿襲至今。

薑太公封神

廣州人常用“薑大公封神--忘記了自己”這句歇後語,對一些隻管別人、忘掉自己的人作為戲稱,它既可作褒稱,又可作貶義,因人而宜。例如一心為人民服務,並不顧個人利益的人,可以這樣比喻;對隻管批判別人,而不說自己缺點的,也可以移用。

這句譬語,出自神怪小說《封神榜》。

《封神榜》寫於明代中葉。該書故事末尾,薑尚秉承如來佛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的旨意,對周王、商紂雙方戰死者,不論生前是善是惡,逐一給以“封神”、“歸天”,使其各得其所。唯獨薑太公自己卻忘記給自己留一個封號,成了“無任所大臣”。嗣後,老百姓隻好用“薑大公在此”這個無官銜的紙條,作為鎮壓邪惡,百無禁忌的象征。

一畝三分地

隻注重個人的小天地,利己主義比較嚴重的人,常常被大家譏刺、批評為“隻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麼個人的小天地麵積為“一畝三分地”呢?這當然是個比喻,但究其緣由還得從封建社會皇帝的“親耕”說起。

我國是一個農業國,自古來就有“以農立地”之說,然而,封建統治者又是從來不稼不穡的,但為了示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住在深宮高院裏的皇帝也不免要在皇宮的小院裏演試一番,做個“樣板”。在中南海內有一塊一畝三分地的田園叫豐澤園,就是當年清朝皇帝每年演試“親耕”的地方。

因這一畝三分地是皇帝世襲的,他人不得動用的,故以後便推而廣之,稱其個人利益或個人勢力範圍為“一畝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