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曆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和生息。同心也是一塊紅色的熱土,在中國革命史上曾留下了光輝的一頁。1936年6月,彭德懷司令員兼政委率師西征,先後解放了寧夏的大片土地,總指揮部設在豫旺堡,本縣即成了西征紅軍的大本營。當年10月20日在同心清真大寺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會,成立了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開創了我國少數民族區域自治的先河,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創造了具有先導性的範例。與共和國的曆史一樣,同心的曆史,也是一部以文明不斷取代愚昧的曆史,是同心人民不斷奮進和抗爭的曆史,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曆史。在同心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同心各族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繼承先烈遺誌,發揚紅軍精神,勵精圖治,同心同德,艱苦創業,與時俱進,使70年前的豫海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呈現出政治安定、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的喜人景象。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少數民族地區最大的政治。同心縣“十一五”規劃綱要描繪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十一五”期間,同心正處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曆史起點上,既麵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打牢發展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一係列重大而艱巨的曆史任務,又麵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把美好的藍圖變為現實,必須統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誌,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的鬥誌,把全縣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必須進一步發揚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進取意識和發展意識,敢於突破常規,勇於爭先進位,形成加快發展、全麵發展、協調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隻有如此,我們才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同心的各項建設事業將會有一個長足的發展,同心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光輝、燦爛。

適逢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西征勝利暨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70周文獻、“史料摭拾”、“往事回顧”、“人物春秋”、“藝文論壇”和“曆史遺存”七個欄目,重點收集了紅軍西征和三軍會師的壯麗畫卷;記述了西征紅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的率領下,認真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嚴守紀律、不違禁令,宣傳群眾、武裝群眾,建立了陝甘寧省豫旺縣蘇維埃政府和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記述了回漢群眾籌款籌糧、送水送飯、傳遞情報、救護傷員、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情景;全麵係統地介紹了同心境內的曆史遺存,諸如:漢代三水縣城址考辨,勾人追遠;倒墩子匈奴墓的發掘,如夢成真;羅山東麓明王陵的詮釋,激人遐想;境內明代長城與烽火台的再現,如臨兵燹……本書以恢弘的曆史場麵、大量的史料和珍貴的文獻,再現了當年紅軍長征、西怔在同心波瀾壯闊的曆史畫麵,是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長征精神、激發愛國熱情、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我們相信,它的出版和發行,對進一步宣傳同心、建設同心、展示同心對外開放的新形象,提高同心的知名度和輻射度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得到了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黨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同心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縣委宣傳部、縣黨史辦、外事旅遊局等單位都給予了積極支持與配合。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謝意!由於時間倉促,遺漏及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望廣大讀者予以諒解和批評指正。

曆史選擇了這塊熱土,這是同心人民的光榮和驕傲。在同心32萬人民共同慶祝紅軍西征勝利暨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70周年活動之際,我們更加懷念當年的西征紅軍和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更加懷念在同心工作過的國際友人埃德加·斯諾和馬海德先生;更加懷念在同心革命、建設和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們!

借此,謹將《紅色同心》獻給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暨西征勝利以及豫旺縣蘇維埃政府和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建立70周年!

同心縣政協主席 馬炳德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