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棲寧錄(8)(1 / 2)

男主是不受寵的嫡子 裴青寂 字瑾之 少年將軍 鎮守邊境

楚瀟 (裴青寂護衛)

父親是寧遠侯 母親是

將軍身份

女主是備受寵愛的公主 洛棲 稱號“寧安公主”居住棲霞殿 跟隨太醫院禦醫學習醫術

錦書 錦畫 (洛棲侍女,會武功)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

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

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寺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始設九卿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曆代略有變動,迄於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2)太仆寺:掌輿馬畜牧之事。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

(4)宗正寺:掌天子宗族事,明以後改為宗人府。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清改大理院。

(6)衛尉寺:掌門衛屯兵,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讚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讚導,故曰鴻臚。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後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曆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穀金帛諸貨幣。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曆史、製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概述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幹司,分管各方麵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任免升降“三省六部”製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3)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4)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5)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6)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7)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8)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官職簡介【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總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一般隻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有時分為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專門管理國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不需要管理國事。【太師】指官職又名太宰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太子太師】太子太師屬“東宮三師”,為名義上的太子老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稱\"三孤\"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上卿】周代官製,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禦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禦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府”。【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裏正】古代的鄉官,即一裏之長。【裏胥】管理鄉裏事務的公差。【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隻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麵,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範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紮江寧。【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衝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