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3)

論應用倫理學的問題意識

一、從反思和批判中發現問題

哲學是智慧之學,是帶著深沉反思和厚重智慧在薄暮降臨的黃昏時分悄然起飛的“密納瓦的貓頭鷹”。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倫理學在當代的發展,應用倫理學無疑會天然地帶有哲學的基本精神特質,那就是反思和批判的智慧。不同之處在於,應用倫理學將這一智慧用來直麵現實社會,用於探究現代社會人人關係與天人關係的理性之中。這也是應用倫理學在當代得以勃興的內在根源,可以說,反思和批判的智慧是應用倫理學應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邏輯起點。

任何一個社會,既是由帶有與生俱來的感性特征的人類組成,就不可避免地會遭遇非理性時代(不論是源於政治,還是源於經濟),並且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以及隨之而來的人類需求和欲望的無限膨脹,非理性成分會隨之增加,因而任何一個社會發展中都需要理性的智慧。如同自然科學實驗通常將條件還原到最簡單的模式或模型中,從而得出答案,再將之運用或運行於複雜的條件和環境中一樣,解決身處喧囂塵世中的現代人所遭遇的非理性困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將人類社會幾千年積澱的文明逐層剝離,還原到人類最本真的智慧之中,就會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比如日益危及人類生存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其實早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智者就提出過,隻不過那時的環境問題最多是植被和森林的相對大幅減少等等而已,遠不及現代社會的問題嚴重。進一步的追問在於,是否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環境和生態的改變或是破壞的基礎之上?如果是,那麼人類能否和如何在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將這種改變或破壞力減小到最少,該是現代人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因為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關係著人類社會未來的並不僅僅是發展問題或者說不僅僅是經濟發展問題。

事實上,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所引起的全球變化,一方麵使得許多人進入現代化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麵,人的所作所為也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違背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導致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對人類、特別是後代的生存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例如1998年7、8月間暴發的長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其水位之高、持續時間之長、洪峰出現之頻繁,以及幹支流洪水遭遇、洪峰疊加之驚心動魄都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當洪水退去,人們冷靜下來之時,其中一些洪水數據卻讓人深思。據資料統計,從全流域來看,1998年長江洪水在上遊宜昌等站出現的最大流量均低於1954年洪水流量,中下遊沙市等站出現的最高水位卻普遍高於1954年。造成這個問題的客觀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麵的,但其中兩個人為的因素不可忽視:一是由於上中遊森林砍伐、植被破壞、坡耕地流失、過度開發建設等原因,造成上中遊水土流失嚴重,中上遊河道淤積;二是圍湖造田致使流域內能承載洪水的湖區麵積減少,中上遊河道、湖泊排洪蓄洪能力下降。我們知道達到生態平衡的生態係統有著相對的穩定性,係統本身具有整體調節能力和反饋功能,可以平息出現的某些漲落的擾動,使係統大致保持原來的狀態。但是,如果人的活動急劇地改變係統內物質流和能量流的流向和密度,係統則無力平息這種擾動並恢複到原來的穩態,導致生態失調乃至係統的瓦解。洪水是自然界的一種自我調節,是係統擾動的內在因素,砍伐森林、破壞植被,增加了係統的擾動;人為淤積河道、圍湖造田,進一步增加了係統的振蕩,積累到一定程度就破壞了長江水域生態平衡的穩定性,破壞了這個係統的整體調節能力,使得係統平息洪水自然漲落的能力下降,致使洪水成為一種災害。最為重要的是,由於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發展規律的幹預所引起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對於自然界自身來說都是“中性”的,都不過是自然界演化過程中的一種有根據的轉變。但是對人類來說,這種改變卻不是“中性”的,它變成為一種災害,因為這些改變所破壞的正是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空間,現實地危及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從個體來看,西方啟蒙運動以來,個人獨立和思想自由已逐漸成為普世價值,人人可以為自己做主,人人都有其自主性。然而,當個人的自主性的負麵效應最終導致一個全球性問題的時代到來時,人們就需要對自身的行為及其所導致的後果予以反思,並且這種反思惟有通觀全局或站在一定高度上才能達致深刻。應用倫理學因此應運而生,因為秉承哲學反思和批判智慧的應用倫理學,能夠對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但是,筆者以為,應用倫理學在當代社會突顯的更重要的意義恰恰不在於像傳統哲學那樣僅僅是反思和批判(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既有“哲學”,何須“應用倫理學”),或者試圖通過反思和批判而去全然矯正或規範現代人的自主行為。比如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因為擁有汽車,生活因而變得更加便捷,但彙聚在一起卻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盡管因此而帶來的環境汙染、能源危機和交通擁堵等問題成為現代社會揮之不去的痼疾,卻也不能簡單地以如都不使用汽車、安步當車來解決這個問題。清華大學哲學係盧風教授認為應用倫理學應該秉承哲學的批判精神,筆者很讚同,但是哲學研究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意識,隻是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邏輯起點,並不是終極目的,也不是達到終極目的的途徑和方式,原因在於:其一,倫理學本身,在筆者看來就像是一個和善的曆經滄桑的老人平和地處理人世間的紛紛擾擾一樣,或者就像一個智慧女神站在遙遠的天際悠然微笑著維護宇宙的公平一樣,是一門向善的學問,是一種傳承和弘揚善的理論,“批判”並不是它的旨趣所在;其二,冠之以“應用”二字,就更增強了應用倫理學的積極建設的意義,應用倫理學更多的是去關注、去解決,而不是去破壞、去批判,這也是應用倫理學特立於哲學門類之下的顯著特征。在這個意義上,應用倫理學在應對當代多元社會的現實問題時,所要傳承和延續的更多的應是哲學的“問題”精神和“問題”意識——去關注和發現問題、去研究和解決問題;而秉承問題意識,解決現實難題正是應用倫理學的基本功能和旨趣所在,因為應用倫理學不僅僅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問,對於應用倫理學來說,更為重要的恐怕是關注和發現問題並盡可能有效地公正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