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編撰國史要堅持科學的曆史觀
我們研究編撰國史是堅持唯物論的,是客觀的實事求是的。一切事情與事件的敘述評論都有可靠的材料,而且論從史出。不是靠我們少數人的腦子來主觀判定對錯,而是客觀的。既不誇大我們的成績,也不隱晦我們的缺點、失誤或者錯誤。但是國史不是堆砌史料,更不是“豆腐賬”。認為把所有材料都詳細地記錄下來,隻要是曾經發生過的,就都記錄上,這就是國史,不是這樣的,這隻能是史料。因此國史記述評論時,有主要的一方麵,有不主要的一方麵;一些曆史事件和活動或者推動或者阻礙社會進步,或者有利或者損害廣大人民利益;對於曆史要分清什麼是主流的一方麵,什麼是支流的一方麵。寫具體材料或評論某個事情時,應宜粗則粗,宜細則細,不能什麼都寫。寫成績不是為了誇耀我們自己有功勞,而是為了讓讀者領會我們取得成就的經驗,讓後來者接受這個經驗,並結合新時期的實際情況,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把工作搞得更好;寫缺點錯誤是為了讓後人接受所犯錯誤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損失的教訓,今後不要重複。這就是常說的“資政育人”,讓各級領導參考我們的經驗教訓。這就是科學的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曆史觀。
五、《國史稿》是在中央領導關懷支持下集體勞動的成果
20年來,這套五卷本的《國史稿》一直是在中央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由原中央黨史領導小組副組長鄧力群同誌主持的,當代所全體同誌(包括正式出版前調入的新同誌和調出的老同誌)參與了這項工作。還有我們邀請參加討論和提意見的所外幾十位專家學者;還有被聘請參與統稿的北京大學的梁柱同誌、中國人民大學的周新城同誌;特別要提到的是按中央決定審讀了兩次的中央30個部委及第三次審讀的18個部委和統計局的同誌。最後由中央批準,當代中國研究所編著,人民出版社和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現在已經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無論是在國內出版的,還是在國外出版的,真正用這麼長的時間,看了這麼多的檔案材料,吸收了學術界許多新的研究成果,有這麼多的人參加討論審讀,最後由黨中央批準出版,這是唯一的一部。假如沒有黨中央的關懷和支持,要我們當代所自己請30個部委審讀,根本做不到,想都不敢想。中央對《國史稿》十分重視,所以這部權威的《國史稿》是在中央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數以百計的人集體勞動的成果。
六、存在的一些不足
我們采取並堅持集思廣益、開放的思想和方法來編撰國史,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我個人覺得還有一些不足之處,看中央機關的材料相對比較多,但收集研究地方的材料少一些;用檔案材料是好的,但同各地方、各方麵做實際工作的同誌座談少一些;寫中央的會議、決定、指導思想較充分,但是寫這些會議、決定、指導思想的貫徹實踐情況少一些。存在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還是群眾觀點、深入基層以及從實際出發的思想、作風不夠牢固,沒有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我是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應承擔主要責任,今後應加強基層調查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在研究和編撰《國史稿》的過程中也鍛煉培養了不少幹部,希望以後能加強這方麵的工作,既出成果,也出人才。